页面加载中...

云掌财经,让你更懂投资!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上证50

打开APP

红楼经济说之经济评判--摭谈贾府的“软预算”

前年十一月在深圳举行的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会议间隙,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向笔者谈起《红楼梦》里贾府的“软预算”问题,胡老说:“之所以用‘软预算’这个词,就是贾府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计划性,其经济管理上毫无法度,了无预算,随心所欲,以致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关于这一点,希望从事红学经济研究的你多加注意。”

诚如胡先生所言,《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一个“坐吃山空”的殷实大户,也是高消费大户。贾府的钱从何而来?一是祖上的余荫,即祖上世袭的公爵、俸禄;再就是地租收入,这一块是大头。贾府是清初封建权贵集团土地兼并的既得利益者,其庄田、私田遍布京城内外,每年光地租收入一项就可保一府之人衣食无忧。但贾府又是个纯消费之府邸,而且人丁兴旺,食口众多,加在一起超过千人。“喉咙深似海,吃断斗量金”,这话用于贾府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样的豪门大户,理应在日常开销上有比较清晰的预算,可贾府没有,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该怎么花就怎么花。以致也时常“入不敷出”,甚至弄到“寅吃卯粮”的地步。贾母和王熙凤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大有大的难处”,这其实是对疏于财务预算的一句托词。书中记述的许多情节都令人匪夷所思。贾母是贾府健在的最高长辈,也是最高领导人,她老人家过生日,这么大的事,应该是提前有预备、做好预算的。可临到过生日前几天,一府权威贾母的二儿媳——贾政之妻王夫人竟拿不出像样的出手礼物,还得叫府上的财务大管家王熙凤偷偷拿贾母贮藏室的东西去外边的典当行当银子。这些事,本属例内之事,就是王熙凤未予预算,王夫人也要事先预备才是呀,可见贾府的财务词典上是没有“预算”这两个字的。

还有,一府之顶梁柱贾政外放做江西粮道的官,府里也未作外任用度方面的预算,以致贾政屡屡往府里要钱都不凑手(清代官员外任,其幕僚和随扈的薪俸,公账是不予列支的)。拿不到自己府里的钱,这位堂皇的四品官连手下的佣夫扈从都养不起,一个个抽身溜之大吉,贾政只好唱“独角戏”了,最后连独角戏都唱不下去。贾政是朝廷有意放出去“历练”的,这对贾政本人和整个家族都是大事,可贾府的主事者竟然都未作财务上的安排!俗话说:穷急生方。王熙凤等人难道是逼着贾政去“贪腐”、往火坑里跳不成?

预算是以货币或其他计量形式反映的,关乎一个企业、一个团体、一个家族未来某一特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投资决策、资本运作活动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预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预测,是事先对资金的使用提前做好财务安排。当然,贾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但作为一个几代同堂、图谋生存发展的大家族,同样面临着成本控制、资金流向、盈利创收这类问题,有预算管理、预算意识都是十分必要的。

说到贾府的预算,做得最好的、最彻底的只有贾母。贾母临终之际拿出自己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大约两万两银子分给各房儿孙,连寄居在贾府的外孙女黛玉亡故后的安葬费,老太太都预先留了下来。这一案例堪称经典,完全可以编入中国府邸经济财务预算的教科书。可惜她的儿孙们没有一个长于预算的,就连她最欣赏的孙媳妇王熙凤也只是大而化之的所谓“财务专家”而已。有一个令人心酸的例子不得不提,就是贾母去世后,灵柩要送回南边(即回原籍金陵)去,可她的二儿子、一家之主贾政却拿不出一笔安葬费,竟开口向自己家奴的儿子赖尚荣借钱,可最终还是没借到。贾府没有起码的财务预算,要在平日也就算了,可在一府至尊贾母亡故之后还不为她的后事安排做预算,真是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况且她老人家还为自己的后事留下了一笔银子,那我们不禁要问:这银子哪里去了呢?又拆了什么“东墙”补了哪个“西墙”去了?王熙凤、贾政这些不肖子孙又将这笔钱挪作何用了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贾府最终经济上崩盘,政治上失势,落得个呼啦啦大厦倾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盲目开销,糊里糊涂过日子。不算收入,也不计支出。不问进项多少,也不管何处有开销急用,整日里“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不重视预算,不居安思危,是危险的。

当下的人们,当从《红楼梦》贾府的遭际和结局中找到病根,做企业的、干经济这一行的人们,应从贾府的“软预算”里吸取教训,认真反思。

打赏

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