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云掌财经,让你更懂投资!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上证50

打开APP

算法“淘汰”便利店店长,便利蜂正在杀死“解忧杂货铺”?

“可以解别人的忧,也能填满自己内心的洞。”

说到便利店,很多人会把它与东野圭吾笔下的《解忧杂货铺》联系到一起。

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不仅装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距离人生活最近、烟火气最浓的地方。

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笔下的《人间便利店》,就将人成长中的情感和生活中的感悟与一家便利店纠缠到一块。

科技浪潮下,传统商业模式在被新技术不断改造和取代,原有的客户需求和行为正在被一串串数字重新定义和解读。

便利店行业同样也被卷入其中。

没有情感的算法,能够真正读懂人吗?

店长和算法,谁更“靠谱”?

成立仅3年多的便利店连锁品牌——便利蜂,已经在全国20个城市开出了超1500家门店,累计募集自资金达15亿美元。

在受疫情冲击的市场大背景下,便利蜂超市北京地区的500多家门店被媒体曝出实现整体盈利的消息。

3年多的时间,便利蜂就可以实现盈利。这种速度超越了传统便利店7年盈利的行业定律。

不管是便利蜂自身也好,外界对它的评价也罢。

最终,所有的结论都将这次功劳归结于算法驱动上。

真的是如此吗?

值得肯定的是,便利店的数据化确实给门店运营带来的方便,但是否真的是其盈利的根本,仍旧值得我们来探讨。

其实,十年前,国内便利店就在尝试数字化转型。只不过,能够做的如此彻底的,目前在国内可能只有便利蜂一家。

这可能与他们之间的基因有关。

提到传统便利店改革,就不得不提到美宜佳。

早在十几年前,老牌的连锁品牌美宜佳就曾在数字化上做过强有力的突破。

当时,加盟店与美宜佳总部在销售数据和采购商品时出现扯皮等问题愈演愈烈。年轻的美宜佳管理层团队果断找到了解决方案——门店安装POS系统,以此来对门店销售和商品采购做统一有效地管理和分析。

美宜佳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来源于7-11日本创始人铃木敏文的经验。

在铃木敏文看来,“POS系统对销售数据的详细搜集和对销售情况的掌握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可以清楚的知道什么商品,在什么时间段卖掉多少件,卖给什么样的顾客。”

只是,美宜佳大力推进门店数字化的第一步,就遭遇到了非常强烈的抵触。这种反对声音来自于加盟商。

在要求门店安装POS机时,很多加盟商认为成本过高,而拒绝安装。然而,在美宜佳总部强硬的态度下,最终,只有四分之三的门店选择妥协,余下的四分之一加盟商选择与美宜佳“一刀两断”退出加盟。

不过,机遇总是留给激流勇进的人,命运也总会向不断努力的人靠拢。

2007年,美宜佳在珠三角已渐成密布之势,其统一采购、配送、POS系统初见大成。

传统便利店的核心是人,而便利蜂的核心是算法。

相比较之下,便利蜂自从诞生下来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基因。

这也注定着,在数字化的路上,便利蜂的自然生长与传统便利店断臂求生的改革会有着不同的效果。

便利蜂研究院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便利蜂的本质是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算法驱动来更好满足用户的即时消费需求。

以至于,现如今,便利蜂的数字化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

门店运营到底是算法可靠,还是人更可靠?

便利蜂和一位日系品牌的便利店店长给出了两个答案。

便利蜂的运营模式,是用算法的理性替代了店长的经验主义,并且为此,便利蜂还曾针对算法与店长的经验主义专门做过对比。对比结果显示,算法要比店长的经验更精确。

便利蜂信赖算法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人在决策任何事情的时候,会带有主观意识的成分在里面,同样,在便利店店长身上也会发生。这很有可能会导致,店长在选品、经营过程中出现不佳的情况。

在便利蜂的实际运营中,门店的货架上需要摆放什么样的商品、商品如何去搭配销售、临期产品如何处置等问题,全部交给算法去决定和处理。

而南京一家日系便利店店长则表示出不同看法。他表示,店长的日常工作都是处于非常忙碌的状态。这其中包括,做与店员一样的日常工作、监督店员工作、整改日常问题,除此之外,还要订货并且每天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甚至有时候,忙到连用户运营方面都无暇顾及。离开人来做整体的判断和分析,是不太好实现的。

因此,在算法决策和店长决策就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一个矛盾焦点。

这位店长认为,用户需要进行沟通之后,才能更直观的表达需求。

而便利蜂创始人则觉得,他不认为自己在做纯粹的零售,而是把它当成数据业务来看。通过技术和数据不断优化,减少人为因素,提升运行效率和效果,实现价值最大化。

一个重视人的决策,一个重视算法的决策。

不过,现阶段,便利蜂北京地区的门店盈利只是整体盈利,也就是说,也有亏损的门店存在。

算法能否让所有的门店都获得盈利,还有待继续考证。

0.01%的精度和少许之间,谁更贴心?

6月5日,便利蜂广州首家门店在天河区黄埔大道西开业,成为便利蜂机继深圳之后,在华南地区的又一家门店。

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着重的提到了便利蜂的数字化内容:便利蜂广州首家门店高度智能化。店内没有人工收银,取而代之是几台自助收银机,顾客可以通过便利蜂APP或微信, 自助扫码付款。

差不多同期开业的便利蜂郑州首店也被提到门店的高度自动化运营模式。

我们拿便利店毛利最高,也是便利店重点发展的鲜食来做对比。

目前,便利蜂与7-11和罗森一样,拥有完善的鲜食供应链。现阶段便利蜂虽然没有自己的鲜食供应工厂,但是,在与鲜食工厂进行合作的时候,在产品开发上,便利蜂是参与其中的,并且共同开发的产品一般不向第三方供应。

在鲜食产品的生产上,便利蜂用量化标准减少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

有媒体在对便利蜂鲜食产品的解读中这样提到,便利蜂的鲜食制作配料成分表单上没有少许、食量这些模糊的词汇,制作菜品的所有配方都要无比精确。

就拿关东煮来说,配料的变动会依据与当天的各项参数来进行调整。比如,汤汁的颜色下调15%,盐度降低15%,鲜度提升15%,配比量精准到0.1克,补汤稀释后盐度精确到0.01%......

在加热环节,整个操作过程中使用探针式温度计测量产品的中心温度,如果低于一定的标准,就需要在进行加热。同样在保温上,也会对产品进行一个恒温保存状态。

便利蜂认为,只有将这些标准量化,才能够保证顾客吃到口味一致的菜品,减少意外发生。

但是,这又回到一个老问题上。

有人认为,一个新品的开发,并不能完全靠数据来反馈。

“新品味道好不好,需要怎么去改进,消费者是不会跟机器去交流,但却会跟店员反馈。可能有人认为,饭团有点咸或者三明治里面需要多加一些蔬菜,有些食品可能有人不喜欢加热。”

试问,如果让算法替代厨师,那还要五星级大厨做什么?

某国内连锁便利店店长认为,人和算法之间的沟通仍旧存再一定的障碍,算法和数据可能会反馈某一方面的问题,但不能决定全部。

技术与人、数字和温度的平衡

当然,在理性看到算法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并不能以偏概全,这仍旧是一个探索过程。

便利蜂的数字化体现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有自助收银结算。不仅是普通商品,就连鲜食类商品货架前便利蜂店内也都装有自助售货机。

在自助售货机上,商品的详细信息以及保质期等内容都显示在上面。

不少人认为,便利蜂的一系列自助化的举措,最终目的,可能是为了让门店一步步迈向“无人化”阶段。

不过,在便利蜂管理者的答案中却是否定的。

技术归技术,人归人。数据和温度并不矛盾。

便利蜂的数据化是为了优化流程来减轻人的负担以及避免运营中的问题,而并不是取代人。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今天,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一件事情是,人的某些优点,机器是无法取代的。

门店的自助化收银给门店的店长和店员确实减少了很多负担。避免了店员一边结算,一边手忙脚乱的制作熟食,让顾客排队等候的尴尬。

另外,我们还有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便利店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独有的“温度”话题上。

除了,在人们心目当中具有解忧杂货铺的形象之外,还有人把便利店比作灯塔、冰心笔下的小桔灯。这无非是,便利店在人们生活中的必要性和便捷性。

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便利店也业务并不局限在商业上的便利,更是参与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店里来的人,可能不是买东西的,而是问路的。也有可能是有人路过,需要一些紧急帮助等等。这是便利店地理位置优势以及多年来在人们内心中沿袭下来的一种印象,也可以称之为消费者心智。

这也是文章开头中提到的,作家们笔下的便利店,这里在不同的时间段映射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百态。

当然,它也会给便利店来带了本身价值意外的附加值。

“便利店+”业务的铺设正是资本和便利店连锁企业所看重的。比如,家政服务、电信服务、快递寄存等等,在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内容。

当我们真正了解技术的时候会发现,店员在便利店中能从被机器取代的繁杂业务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他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商业内容之外的事情。比如,店长树洞,比如,红娘,比如……可以做很多很多。

未来,也许很快,可能会有另外一种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解忧杂货铺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打赏

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