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云掌财经,让你更懂投资!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上证50

打开APP

一定有一个是错的!阿里健康市值3000亿,等于0.4个京东

马云说,阿里最想干的是健康和娱乐。

为这个目标,马云花10亿元拿下中信21,改名“阿里健康”。虽然名字里带着“健康”两字,但阿里健康(HK:00241)可是家不折不扣的电商公司,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自己卖药。

当然,这也能理解,毕竟马老师身体里有着浓浓的电商基因。2019、2020财年,阿里健康的的收入分别为51亿和96亿,同比增长108.6%和88.3%。

别看增长快,但医药电商这事,远没看上去这么美。

因为医药自营电商天生“不赚钱”。即使从行业看,国内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国药控股的毛利率仅为8.83%,平安好医生的医药电商毛利率也只有8.1%。

说白了,医药自营几乎就是个赔本赚吆喝的生意。但能不能赚钱是一回事,投资人买不买账是另一回事。

年初至今,阿里健康的股价涨幅超过100%,市值已经接近3000亿,甚至超过百度、小米等互联网一线大厂。要知道,公司上一个财年的收入只有96亿,市销率接近30倍。而同样为零售为主的京东也只有1倍出头。

算下来,如今阿里健康的市值相当于0.4个京东。这个估值,你们信吗?

/ 01 /

3000亿的阿里健康:

披着在线医疗外衣的电商公司


2020财年阿里健康的收入中,医药电商业务收入占比高达97%。其中,电商业务又分为医药自营和医药平台,前者是大头,收入占比超过八成。

虽然都是电商,但两者的收入差异很大。自营业务是指,阿里健康在自己APP以及淘宝、天猫上卖药品。此外,也为少量的企业客户提供药品采购和分销服务。

与医药自营相比,阿里健康的平台业务更为复杂。平台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为天猫医药频道提供商户客服、技术支持等代运营服务。二是直接购买天猫医药频道的资产。

前者更像天猫医药频道的一个供应商,只能在天猫向商家征收GMV的3%费用后,再抽取21.5%作为服务费,相当于GMV的0.645%(3%*21.5%)。后者就是天猫本身,直接从GMV中抽取3%作为收入。

换句话说,同样一笔100元的消费订单,两者给阿里健康带来的收入相差3.6倍。

过去三个财年,阿里健康增长迅速,营收分别为24.4亿、51亿和96亿,同比增长414%、108%和88%。

其中,自营业务的增长主要靠营销费用的投放带动。阿里健康近两个财年,营销费用分别同比增长了112.5%、60.6%。

而平台业务则受益于阿里天猫医药频道的资产注入。2019财年,阿里健康收购了天猫医药馆中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五个类目的资产。同年平台业务增长297%。

2020财年,阿里健康在2月发起协议收购特医和医药类目,收购直到4月正式完成。所以这部分收入没有并计入2020财年。这也导致医药平台收入增速下滑至69.6%。

截至目前,天猫医药频道仅有滋补保健品未注入阿里健康。在资产注入不可持续的情况下,如果阿里健康不改变抽佣比例,平台业务的增长将与GMV的增速相一致。过去两年,天猫医药的GMV增速分别为48.7%、40.3%。

综合来看,阿里健康虽然只是医药电商公司,但每年自营收入增速能够达到90%以上,平台增速即使停止注入资产,也能达到40%。这绝对可以称的上一家高成长的公司。

成长性有了,但医药电商是个好生意吗?

/ 02 /

赔本赚吆喝的医药电商


高增长,并不意味着能赚钱。

医药自营电商天生就是个低毛利的生意。阿里健康没有披露自营业务的毛利率。但我们可以参考同行业的公司,国内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国药控股的毛利率仅为8.83%。平安好医生的医药电商业务毛利率也只有8.1%。

这也不难理解,流通企业的毛利率,取决于上下游的议价能力。由于上游制药企业较为集中,议价能力越强,所以即使头部的医药流通企业毛利率也仅8%左右。加上在国家控制药价的背景下,流通企业自然成为被最先牺牲的一方。

上游没有议价能力,面对下游客户医药电商还要付出较高的运营费用,比如履约成本。

履约成本包括自营业务产生的仓储、运输、客服等履约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2020财年,阿里健康的履约费用率为11.4%。

即使拉长周期看,履约下降的空间也不大。原因是,由于药品对运输的要求较高,天然造成了高运输成本。其次,由于药品购买频次低,履约费用又较难摊薄。

根据亿欧数据,医药行业的物流成本约占医药销售额的10%左右。但是考虑到医药流通行业以线下为主,且大部分都是从药企到线下零售店的B端配送成本。相比B端的集中配送,C端订单更分散,因此履约成本高于B端配送。

这也决定了阿里健康的履约费用很难低于行业的物流成本。

医药自营的账很好算,高额的履约费用,加上相应的管理和销售费用,自营电商的低毛利显然覆盖不了。

但好在,由于平台业务的存在,阿里健康的整体毛利率并不算低,2020财年为23.25%。

但如今,天猫资产注入空间已经不大,在不改变抽佣比例的情况下,其增速将与GMV增速趋同。而由于大量的营销费用投放,自营业务增速仍然维持在90%以上。随着自营业务营收占比提升,其毛利率势必下降。

考虑到大头的履约费用相对稳定,如果其它费用不能持续收紧,公司依旧很难实现盈利。

摆在阿里健康面前的有两条路,要高增长,还是要盈利?

如果阿里健康控一控营销费用,公司实现盈利并不难,但高增长却成了未知数。更重要的是,也失去了线上医药流通龙头的想象空间。要知道,截至2018年国内医药线上渗透率只有4.5%,其自营业务的年度活跃用户也只有4800万。

但只要收入大头还是自营,哪怕天花板再高,也改变不了阿里健康“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事实。

/ 03 /

互联网医疗仍然只是故事


当然,也有人会说,在线医疗又不止电商。

话虽如此,但事实上,互联网医疗入局者众,大都没找到什么太好的变现场景。此前大热的在线问诊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说起来,电商可能是互联网医疗领域最成熟的变现场景。

于阿里健康而言,其电商业务的增速仍快于在线医疗之外的其它业务。2020财年,在线医疗虽然增速高达221.2%,但营收规模仅3800万。短期内依然很难拉动阿里健康这艘大船。

阿里健康的困局,又何尝不是整个互联网医疗公司普遍面临的问题。即使贵为在线医疗龙头的平安好医生,医药电商也是最重要的收入,占比高达57.3%。在线医疗只占其营收规模的16.9%。

而根据易观数据,平安好医生在线医疗市场市占率超过70%。龙头尚且如此,就不用说其他玩家了。

说到底,我国医疗领域的核心矛盾是,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根据华金证券,我国三级医院在全部医院数量占比只有7.7%,但是却接待了49.8%的问诊人次。

但互联网医疗很难解决这个痛点。于医生而言,线上沟通效率低,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相同时间内,头部医生在线下获得的回报远比线上高。

而更重要的是,所有互联网医疗平台只能开出治疗建议,因此从法理上讲是无权向患者收费的,因此在线问诊很难直接变现。

医药自营是个烧钱的坑,在线医疗远远无期。股价暴涨,也没有解决阿里健康当下的困局。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打赏

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