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云掌财经,让你更懂投资!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上证50

打开APP

老龄化加速到来,专家呼吁放开三胎?不是不想生,实在是不敢生!

感谢网友金石道人来稿

这里有几个数据,看完以后不要感到惊讶——

2018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出现了1949年以来的新低,仅为10.94%;

根据趋势估计,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进入负增长;

40年后,每3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我们整个民族正在面临的现实。

——人口,正在成为这个民族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增加人口、鼓励生育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紧迫。

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你敢生吗?

1

专家劝生三胎?

“生不生”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纪难题。

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是,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生孩子了。

在2016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之前,国家卫计委曾估计,每年将会新增超过200万个新生儿。

但现实是——试点一年后,卫计委统计,全国各省市二胎申报的数据总量仅为128万份。到了2018年,中国人口出生率甚至出现了1949年以来的新低——仅为10.94%。

这个数据背后有着一个更令人心惊的现实:“人口大国”的生育率正在快速下滑。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1970年代开始施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中国人口出生率长期处于下滑态势中。

出生率之外,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60年中国生育率达到5.7%。2016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1.6%。而国际平均水平是2.45%,发达国家的水平是1.67%。

这个数字还在继续下滑。

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总人口突破14亿,根据趋势估计,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进入负增长。

一个“少子化、老龄化”的中国,正在加速到来。

眼看人口大国即将陷入“负增长”的境地,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挺身而出振臂高呼——

建议放开三孩

“放开二胎”不到五年,“放开三孩”的浪潮,已经来了。

而且,为了支撑自己的呼吁,任首席给出了四大理由——

1.出生人口持续下滑,2030年将降至不到1100万;

2.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2022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3.中国人口突破14亿人,但即将陷入负增长;

4.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

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中国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压力骤然变大,还未完全从战争和饥饿阴影中走出的中国人,对人口这趟高速列车踩下了急刹车。1977年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发出了一个坚定信号:

“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的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

如今,40多年后,形势却完全调了一个头。

生育问题,正在成为这个民族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2

老龄化加速来袭

由于出生率过低带来的困扰,日本的感受应该最为明显。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日本的死亡人数超过138万,65岁以上的人口则超过总人口的28%,2060年将达到40%。

按照联合国相关机构的界定,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就可认定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今的日本已成为全世界最“老”的国家。

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里,有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

“几乎每天晚上,28岁的道上庆子都要起床两三次,帮助九十多岁高龄的外公和外婆起夜。”

照顾老人的任务,原本属于庆子62岁的母亲。但2015年夏天,她的母亲因患抑郁症而自杀。

日本的自杀率高得吓人,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做过统计,平均每天有将近60名日本人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14.3人死于自杀,这个数字远超世界平均自杀人数10.5人。

而其中,老年群体正是日本自杀的重灾区。据厚生劳动省自杀对策推进室和警察厅生活安全局统计,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万人中有19.8人自杀,健康问题、生活拮据和婚姻问题是三大主要原因。

2020年7月,日本历史悠久的家电零售商野岛公司(Nojima)宣布,将员工的退休年龄上调到80岁。而日本政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终身不退休社会”。

在东京·町田市的星巴克,76岁的山田胜子依旧在打工。

日本作家藤田孝典曾写过一本书《下流老人》。这里的「下流老人」,不是指有作风问题的老人,而是指退休后苦苦挣扎的一批低收入老人。在日本,「下流老人」的数量高达1100万,由于无法支付高昂的生活成本,而选择走上犯罪的道路。

而在韩国,BBC等国际知名媒体曾报道过一个现象:

老年人卖淫屡见不鲜,甚至有七八十岁的妇女为了生计,不得不出卖身体。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教授铃木透更是语出惊人:

日本人正在面临“绝种”风险。

韩国和日本面临的困境,正在中国加速到来。

2018年,中国人口统计公报上的一个数据引起了人们的警觉——

2018年,我国16岁以下人口的比重(17.8%)首次低于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17.9%)。

与日本相比,1990年的日本,60岁以上人口占比17.5%,比2018年的中国略低;0-14岁人口占比18.2%,比2018年中国16岁以下比重略高。若按同年龄段口径来比较,日本的比例比中国还要高一点。

换句话说,在2018年,中国的老龄化和少子化程度,大致进展到了日本1990年左右的水平,比1990年的日本还要严重一点。

按中国养老周刊的估算,2022年中国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而且,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据中国养老周刊估计,到2058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14亿的峰值。到那时候——

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

更为尴尬的是,美日韩老年人口比重达12.6%时人均GDP均在2.4万美元以上,而中国(2019年)仅1万美元。

未富先老,大量贫穷老人的诞生,将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口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紧迫。

3

生一个孩子,成本有多高

如今的中国,正在加速滑向日韩那样的老龄化、少子化社会。

高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从计划生育的放松,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现在的“呼吁放开三胎”。鼓励人们生育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

尽管呼声震天,但年轻人的回应似乎只有一个——不想生。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人口专家曾估计这一政策将使出生人口峰值达到4995万。但实际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仅比2015年增加131万人,到2019年出生人口甚至降至1465万。

鼓励生,为何大家却不生了?一个最大的原因,或许是——生不起。

有父母曾算过一笔账,在一个小县城,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最少要花费50万元。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字可能是200万。如果算上孩子留学,那更是一个无底洞。

在网络上,人们对于生孩子的恐惧甚至化成了一股“怨念”——

“没钱还想生孩子?进口奶粉和尿不湿的价格了解一下?”

“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月薪5千的我已经精神结扎。”

“一年的工资不够买两平米学区房,难道孩子出生就注定要千军万马独木桥才能上个好学校?”

知乎上,一个网友的回答更是令人沉思:

“我已经很苦了,为什么还要生一个孩子让他来这世上受苦呢?”

何况,还有“三座大山”横亘在年轻人的面前:

1、高昂的房价。2004-2018年,房贷收入比(居民房贷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47.6%,带动居民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8.6%增至88.4%。房贷压力这么大,哪敢生孩子?

2、攀升的教育成本。1997-2018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3%,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家庭被迫选择费用较高的私立幼儿园,家长还得面临“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情况。生得起,实在是养不起。

3、医疗费用持续上升。1995-2018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7倍,远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涨幅。

房价、教育和医疗“三座大山”压顶,敢生孩子的都是勇士。

而且,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是:有人不想生,有人连对象都没有。

珍爱网2018年终发布的《2018单身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单身人群中有59.46%的人单身时长为3年及以上,超7成单身男女脱单被动,有三成理想结婚年龄为30至33岁。

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这“三把刀”更是进一步削弱了生育基础。

一边是加速滑向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危机,一边却是不愿生、不敢生的社会现实。

这是一个魔幻的世界,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

4

尾声

人口是个大问题。

2018年初,饭统戴老板曾写过一篇文章,里边讲到了五个故事——

嘴炮式劝生现实中那些劝你多生孩子的,他们动动嘴皮子的成本为零,但你却要为此付出昂贵代价。

工具式产子34岁的中科院理化所女博士杨冰,在经历了早产、流产、宫外孕和重症子痫后第四次怀孕,最后带着尚未出世的孩子倒在了手术台上。

破产式添丁42岁的中产程序员欧建新被裁员,已有二胎的他,面对“中年返贫”的困窘,从公司研发中心大楼上一跃而下。

碎钞式教育月薪三万的都市金领,孩子的暑假开销高达三万五,感慨孩子简直就是碎钞机。

焦虑式育儿上小学的孩子说出“爸妈太穷了,不配拥有他这么好的儿子”,当孩子的天真可爱被焦虑利己所代替,你还喜欢的起来吗?

这五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生孩子了。

看着永远也追不上的房价、看着“一生孩子就濒临破产”的巨大焦虑、看着“军备竞赛式”的教育开销、看着自己空空如也的钱包……

他们不是不想生,是真的不敢生!

也许,正如那句话——

贫穷,是这一代人最好的避孕药。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打赏

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