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云掌财经,让你更懂投资!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上证50

打开APP

“最贵港股”新东方,育人还是割韭菜?

湃动商业评论NO.030



在纽交所上市14年后,新东方这家中国最早上市的教育公司于11月9日“重返”港股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回归港股的教育企业。当日,新东方归港首日上市高开,最高上涨16.64%。截止至11月12日,新东方总市值2261亿港币,股价1339元,成为首只千元港股。

新东方上市之前,港股股价前两名分别为再鼎医药、腾讯控股,但两家股价均不到700港币,所以新东方一上市就引来坊间一片笑谈,称其为最贵港股。

根据规划,这次IPO募集的资金40%用于技术投资,提升学习体验;30%用于业务增长和区域扩张,20%用于战略投资及并购,10%为营运资金补充。

企业规模方面,招股书显示,无论是以收入计,还是以学习中心总量计,新东方都是国内最全面和规模最大的民办教育服务提供商。

在持续发展方面,2019年,新东方在读生840万,较2018年的630万人增长32.4%;2020年,新东方在读生突破1000万,同比增长也达到了26.3%的高位。

自1993年俞敏洪在北京建立第一所培训学校为广大学生提供TOEFL备考课程起,新东方这家创办27年的综合教育机构,也由单一的外语培训,发展为涵盖K12、留学、语言培训、在线教育在内的巨无霸企业,总共为超过5540万学生人次提供各类教育培训服务。

图片来源:新东方招股书

说到此处,就不得不提一句:小编也曾是新东方的在读生,并且读过安排住宿、需要集体自习的全天课程。

小编前些年在上海徐汇校区分别上过新东方的32人大班课,6人小班课,一对一私教课等雅思课程。就小编那几个月花了大价钱并获得了超过期望值的考试成绩这点来看,其实小编内心是相当认可新东方的教育模式的,甚至在友人问起时会推荐其短期课程。

小编有多个同学在经过新东方的留学课程或者中介服务后,回国时也会考虑成为新东方的全职或兼职教师。比如其中一位,读完教育学硕士后,成为K12网红教师,由于续课率高,年薪超过了百万。

结合小编的体验来看,新东方持续性数据暴涨,一方面是基于新东方丰俭由人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则是基于教育风口及口口相传的口碑。

让我们回到资产市场上来。关于本次回港上市,用俞敏洪的话说,二次上市开始了新东方的新历程。

什么新历程?聚焦OMO战略,加快业务复苏。

这个OMO战略是基于新东方那在行业领先的OMO系统。据称该系统对确保新东方的服务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为他们的运营提供了强大的灵活性。并且可以帮助大多数学生从OMO在线课程迁移到离线学习中心,从而缓解了当初因为疫情大流行而受到的各类限制。

那么,聚焦跟复苏是否一帆风顺呢?且让我们试着分析一番。

图片来源:新东方财报

首先,我们来看看新东方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历经27年的发展,新东方最广为人知的三大核心优势就是品牌价值、教师储备与管理、技术能力。

长时间积淀的品牌与优质的师资是新东方的传统优势,逐渐加大科技投入,并拓展其科技布局,则是其技术能力的全新体现。

说完了新东方招股书上的溢美之词,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所面临的困局,和他们如何应对。

今年受疫情冲击和中概股信任危机的影响,新东方的资金问题也屡屡被外界提及。其回港上市的动作,也被不少投资人视为拓宽融资渠道之举。

事实上,新东方也确实需要面对其关键财务指标下滑的难题:今年10月,新东方公布了截止至2021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报告期内,营收同比下滑8%,营业利润同比下滑38.9%,净利润同比下滑16.4%。

不仅如此,从最近几个季度的营收情况来看,新东方的营收增速也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其盈利能力似乎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但在人力成本、学校和学习中心租金的多重压力的增加下,新东方营业成本同比增加5.6%,至4.649亿美元。此外,由于增加了客服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新东方的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5.5%至1.169亿美元。

为了扩展更多的市场份额,新东方还在持续推进线下扩张计划。截至2020年8月31日,新东方学校总数为112家,学习中心总数达1472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211家,与上季度相比净增7家。

很显然,这一系列的多重因素,必然为新东方带来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新东方在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显示,截止于2020年5月31日,新东方将K-12AST、备考及其他课程视为一个财务报告分部。到了2021年第一财季,K-12AST、备考及其他课程这一业务占比已经达到了88.7%(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普遍指基础教育。)

在新东方的业务版图中,K12业务也不断壮大,营收占比持续提升。在2010年-2020年的10年期间,新东方实现收入复合增速24.9%。截止至2020财年,新东方实现营收35.79亿美元,同比增长16%。在收入结构上看,业绩增长逐渐由双核驱动向单核K12业务驱动转变:留学业务在2020年财年占比下降到20%,而K-12业务占比不断上升,2020财年占比达69%,同比增长达到25.1%。

全球最大的企业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曾发布报告指出,K12校外辅导市场的总市场规模预计到2024年将进一步增至人民币11731亿元。

但是在K12这块巨大的市场,也早有强敌环视,新东方线下就有如好未来和跟谁学这些传统对手。

图片来源:新浪证券

而且,如果以净收入增速来看,最近几年好未来的增速始终高于新东方;而跟谁学已经连续6个季度营收同比增速超350%。

传统线下教育之外,线上教育如作业帮、猿辅导、掌门一对一等在线教育企业也逐渐成为了新东方的新威胁。猿辅导和作业帮先后完成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分别在155 亿美元和110 亿美元左右,两家在在线教育侧领先优势逐渐显现。

无疑线上线下,新东方都面临着对手的强力挑战。

而新东方目前选择聚焦OMO(online merge offline,整合线上与线下的平台型商业模式)来应对挑战。

OMO模式由李开复在2017年提出,但是这一模式的核心不在于把线下的某一环节搬到到线上,而是要推动线上和线下所有环节的深度融合。

图片来源:新东方招股书

今年由于教育培训机构普遍受到疫情严重影响,OMO再次成为大受关注的创新商业模式。

不只新东方,不少老牌线下机构,如高思教育、京翰教育、精锐教育、朴新教育等多家教育企业,均宣布将OMO模式作为公司发展的主要战略。

同时不得不提的是,不少线上教育公司,也在为反攻线下而准备。

而已经错失线上教育风口的新东方,这一次早早就布局了OMO战略。

其中一个例子是,在疫情来临之后,新东方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所有课程的线上授课搭建,并逐步将 87 所分校、子公司,接近 200 万人次学生全部平稳转移到了线上。

而早在今年9月份,新东方也披露了“双平台、双引擎、双支持”的最新发展战略,把OMO战略在企业内部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为了保证OMO战略的落地执行,新东方着手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业务架构的调整、成立OMO团队及项目部、加速了管理模式的革新。

根据规划,新东方未来所有的学校都不再仅有线下授课这一种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新模式。

除了传统的教育方面投资之外,新东方也在拓展其他投资业务。

新东方教育文化产业基金,就是其中之一。这家成立于 2018 年 8 月的年轻基金,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起,并作为其基石出资人,再由中信信托、工商银行、张家港政府引导基金、前程无忧、尚德机构等多家机构和公司注资成立的投资机构,主要关注教育产业中早幼教、K12、国际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细分领域。先后投资了凯叔讲故事、高顿教育、育学园、豌豆思维等多家公司。

图片来源:新东方招股书

显然新东方试图通过旗下的新东方产业基金,以扩大其在教育垂直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从而与现有的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及产业延伸交叉融合。

而新东方产业基金脱离于新东方集团之外的运作方式,也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单位,不与集团上市公司形成直接财务关联,对股价影响较小。加之该基金的投资数额均不低,引入外部资金也能实现风险分担。

比如新东方产业基金在2020年11月5日,就以1.25亿美元参投一家智能通讯云服务商“容联云通讯”,这是国内云通讯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笔私募股权融资。在更早的2019年9月,新东方产业基金也参与投资了豌豆思维数亿元的B轮投资。

此前有消息称,新东方产业基金前身是新东方集团战投部,但据小编查证,新东方战投仍在独立运行当中,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新东方战投的投资阶段相对靠前,主要集中于Pre-A到A轮之间,25%为战略投资,投资金额从百万元到数千万不等,与产业基金相比更为灵活。涉及教育培训、企业服务、物联网、旅游户外等行业。投资案例包括乂学教育、乐乐课堂、三毛游等。

图片来源:CVSource投中数据

不同于新东方战投,新东方产业基金更像一个平台,以新东方为基石,撬动社会资本来共同撬动教育行业。

显然,新东方产业基金与新东方战投部一起,成为了新东方对外扩展的重要手段。

野心扩展之路,走起来总是令人瞩目,且让我们对新东方持瓜以待。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打赏

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