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云掌财经,让你更懂投资!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上证50

打开APP

滴滴花小猪全网差评,为啥滴滴司机都骂滴滴?

大家对滴滴、快滴的补贴大战,顺风车乘客事件都记忆犹新。顺风车事件后,滴滴收起了扩张的獠牙,而今年滴滴又推出了专门收割新司机的花小猪打车,以及重启快滴品牌。为什么滴滴始终能够疯狂融资?为什么今年的滴滴更激进了?

前前后后融资融了二十多轮,但实际这五六年间投资过滴滴的大佬,多数还是蛮后悔投了这家公司的,甚至其中有一位大佬还被滴滴的司机打过,等着上市摘桃子的投资人都开始忍到了极限。而来自投资人的压力越大,滴滴就越功利与短视。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滴滴出行在资本市场上的逻辑,以及滴滴未来的新套路。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这家被资本强行催熟的公司,我们会发现滴滴扩张史上有三个飞升的关键节点,每次增长都跟企业内在的价值关系不大。先是2011年12月,uber获得门罗风投、亚马逊、高盛的3200万美元B轮融资。uber股指暴涨,于是共享出行的概念在中国立刻就火了,很多团队开始做共享出行。

2012年离开阿里的程维先是获得了老上司王刚的七十万投资,创办了滴滴,很快又获得了朱啸虎的三百万美元融资。早期滴滴借着uber共享概念的东风,先实现了第一级跳跃。在杭州的快递打车也拿到了阿里与经纬的投资,并放出消息后,腾讯很快和滴滴谈妥了新的投资,bat中的两家已经加入打车软件战场,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滴滴的第二次跃迁,就大家都知道的全球罕见的打车软件烧钱大战了。2014年的滴滴快滴为了抢占市场展开了疯狂的补贴血战,表面是两家创业公司的火拼,实质上是腾讯和阿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战争。

我个人很确定的是,在腾讯投资滴滴之前,腾讯已经对美国移动APP与信用卡之间的使用场景有极深刻的认知了。因为腾讯的两支神秘的精锐部队同期也一直在美国实战。这段目前国内应该没有任何媒体讲,这两只企鹅部队一只是负责投资的部门,一只就是负责微信出海的部门。

虽然近几年阿里出海动作也非常多,但如果回到13、14年,腾讯在美国投资的科技公司数量当时是远超阿里的。腾讯硅谷的投资团队做了很多布局,但与之对比的是同期的微信出海团队领到的任务是快速啃下移动支付在美国市场这块硬骨头。后来团队耗时三年试图打通各种渠道关系,但根本无法撼动信用卡的生态系统。

当然好处是腾讯也确实借此把信用卡与互联网结合的场景研究透了,所以腾讯才敢于支持滴滴挑起补贴大战。一开始合作滴滴只做了一个月400万预算,没想到马化腾一上来直接批了1500万一天花完,而且首月花了一个多亿,程维签字的时候手都在抖。当时人们都说腾讯有魄力,但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花这些钱简直不能再香。

因为腾讯同期依靠滴滴打车,在国内每拓展一个微信绑卡用户成本才十块钱,微信支付2013年才推出,此时支付宝已经深耕了十年之久,打车大战外加外卖大战,只需补贴十几个亿就能与支付宝分庭抗礼,简直不能再香,这买卖还是很划算的。

所以在滴滴飞升的第二个关键点,本质上滴滴与快滴都是两大巨头推广移动支付的代理人,企业的增长更多来自于满足巨头的意志,并不是用户价值的释放。这一场大战也直接烧死了四十家打车公司。

滴滴脱胎换骨的第三个关键节点是柳青加入,柳青加入之前,滴滴的融资一直被快滴与阿里压一头。但柳青入局之后,滴滴立刻成为融资怪兽,其父亲本身是商业教父,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柳家,面对柳青的首次互联网创业,那肯定也是重视的。而神州租车、uber中国也是跟柳家渊源也很深,靠柳青三十多岁就可执掌亚太高盛的信誉,滴滴起飞了。

那么到了今天,为什么滴滴还没上市?因为未来出行的故事快讲不下去了。近三年,滴滴确实没有为未来出行做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从出租车去切其他的出行方式也确实没场景。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订了飞机票,顺便预订一个专车接送,这个消费场景很自然,但是我们app打个车,顺便在app上定的机票,根本就不太可能,投资人们想通了这一点会发现当初画的饼确实太大了。那滴滴未来成为一个智能驾驶的城市大脑,这种故事能讲下去吗?

我觉得也难,因为随着汽车越来越智能,未来人的智能出行场景,从智能手机迁移到智能汽车,这是大的趋势。而现在那么多家智能车混战,各个车厂都还是会把自己车的数据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这意味着滴滴作为一个app 的市场份额是会被逐渐蚕食的。

主战场直接遭遇跨界打击与新的趋势抗衡会非常难。我不是说滴滴整合无望了,但是这个市场非常难打,整合未来所有厂商的智能汽车比让司机们都自己安装打车软件是难多了。更恐怖的是滴滴端默认的是腾讯地图,腾讯作为滴滴曾经的爸爸,去年也也注册了腾讯打车、腾讯出行的商标。

为了防守,故事大王滴滴近期开始了品牌拆分战略,包括大力的宣传新品牌花小猪打车,用拼多多的拉新方法增加用户数。所以我认为这次滴滴是想用智能出行渗透四线城市下沉市场的故事。再割投资人一波,做上市前最后的冲刺。

因为拼多多今年股价直接上天了,说明下沉市场的故事好讲啊,滴滴用拼多多的打法再次让出行行业升级,滴滴继续拓展下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关键这步棋美国人没准还真信了,毕竟你让美国人再怎么畅想,都想象不出一个县城里能有多少拼车q q 群和微信群。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花小猪如果真的在四五线城市获得了极高的市场份额,也是很值得警惕的。都说是大家可以公平享有闲置社会资源的新方式,再从生产关系层面彻底改变社会,其实这就是个伪概念。实际上大家使用的并不是社会闲置资源,而是租赁商业公司搞来的标品。

而滴滴的车如今走的路线是和车企合作,把车高价租给司机的模式,比如杭州满大街全是荣威,但鼓吹共享概念有个实在的好处就是不用给司机们上五险一金。在共享经济时代,平台加个人的新用工模式与传统企业的用工模式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平台经济的规则总是扑朔迷离,劳动报酬开始模糊化,权益标准也不准确,当然也无需培训。

另外像滴滴、美团这样的企业变得越来越轻资产,因为连生产工具都不用提供了,这个模式太高级了。车你得从我这贷款买车,保费您得自己交。对企业来说,连固定资产折旧都省了。那我估计如果花养猪金融四五线城市的市场,肯定也是用劳动派遣的方式,而且四五线城市的业态和一线城市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线城市的司机从业者理论上可以选择多个网约车平台工作对冲一些风险。但在四五线城市基本上是一款app 通吃。如果未来滴滴在借此推销租车服务或者要求必须贷款购买某款车才能入驻,这就成了不仅没有五险一金,还要挣钱支付网约车平台的金融贷,享受双倍快乐。

可能有同学会问,那我不租指定的车不行吗?这个问题我就不讲了,大家可以下次打车时和司机聊聊。其实有很多人只是把这个当做一个暂时谋生的手段,但因为一时着急或者很难合理计算好自己的资产负债情况,未来反而要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离自己的梦想更远。

顺便说一下,如今华尔街对uber 主要的期望,也就是uber 金融了,通过金融工具与司机实现深度绑定。当然滴滴接下来也会这么做,也许他们都忘了一家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来自产品创新,而不是以投行思维只关注季度数据或者是以销售思维只关心业务规模。

所以我真的希望滴滴出行未来能够以用户司机为中心去运营公司,去创造真正的社会价值,承担秦先社会责任,也希望有更多完善的法律,能给弱势群体提供一些倾斜性保护,来处理这些处在中间灰色地带的劳动关系,毕竟我们的事件的发展到有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多么的不易。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滴滴的人心在哪里?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打赏

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