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云掌财经,让你更懂投资!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上证50

打开APP

先不管自动驾驶,这样的滴滴定制网约车D1你pi不pick?

传闻三年后,滴滴与比亚迪联合打造的定制款网约车D1终于在北京亮相。据滴滴CEO程维介绍,D1是第一款落地的定制网约车,也是首代专为共享出行场景设计的汽车,并展望2030年,“去掉驾驶舱,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十年太久,只争朝夕。先放着自动驾驶的未来图景不谈,单说D1,它是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不过并非首款定制车。此前有阿里与上汽联手的大通D90、百度福特联手的福特锐际Escape,还有小米和一汽联手的奔腾T77米粉定制版,就影响力而言,大多数泯然众“车”,车圈里很少被提及。

“Always Day 1”大会上天浩是有幸首批见到并“触摸”过D1的自媒体之一,谈谈个人看法,天浩认为,它有几个明显的不同点,首先,过去的定制车仍围绕“私家车”定位来做,只是加一些车联网的东西,D1改变更为整体。其次,D1软件和硬件都进行了“大”的改动,具体细节下文会注重提及。最后,这些改动都是针对网约车出行场景,很多变化对传统汽车的颠覆是很深入的。用滴滴出行总裁柳青的话说,D1的设计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是千万次的用户反馈和近万次的深度调研。

纵然如此,由于过去互联网公司推出过各种定制、并没火的“前车”,D1是步前辈后尘?还是真的颠覆网约车体验?天浩将围绕这个方向扒一扒D1,看完分析,也许你就有了答案。

乘客端:填补“乘”机互动空白,你pi不pick?

共享出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即使有车一族,因为限号、不好停车或外出旅行等原因,都少不了用手机打个车,解决一下中短途的交通问题。根据滴滴的数据显示,平台上注册用户超过了5.5亿,注册司机也达到了千万规模,连接了超过3100万台的车辆。今年国庆节,曾创下单日6000万次服务(全球)的数据。加上其他共享出行平台,这个数据将更为庞大。

但,要说的是,共享出行服务虽已细分出了出租车、专车、快车、拼车、顺风车等多种服务形态,可乘客打车仍然是以坐车为主。从A点乘车到B点,司机驾车操作,乘客坐车,整个服务模式比较简单。

作为一个“老乘客”,D1对我比较冲击的是,它在“乘”机交互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试图将“汽车”的一些操作“权利”让渡给乘客“使用”。

首先,要提的是D1支持滴滴APP遥控车内空调、遥控车内座椅加热的功能;也就说当乘客在滴滴APP上打到一辆D1后,在确认司机接单后,乘客可在上车前或行程中通过手机APP设定车内温度和风量,或通过手机APP打开后排座椅加热。

其实,一些高端车型上,已经支持了APP遥控汽车空调、座椅加热的功能。以特斯拉为例,它的APP上就可以远程操作温度调整。

可此前无论滴滴APP,还是其它共享出行应用,都未上线过类似远程遥控温度的功能入口。原因有二,第一大多数中低端车型,并不支持远程温度操作;第二即使支持远程温度操作的高端车,也只是对司机进行开放,并没有公开的对接入口。

传统汽车也好,出租车也好,其本质仍然是以“私家车”为基础。无论滴滴,还是Uber,很难在平台和传统汽车的智能联动上有所突破。单从乘坐体验而言,能够在车到来之前“调”好车内温度,舒适性方面是大踏步的提升。此之外,服务思维上的革命更该被关注,意味着出行服务开始重视“乘”机互动上探索,这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尝试可挖掘。

其次,更针对乘客服务体验的“硬件”定制,优化出行场景的舒适度重点提一下1、“彩虹接驾灯”;2、乘客移动头等舱。

中国汽车保有量虽远低于美国,可汽车也不是什么稀罕物,琳琅满目的汽车品牌和型号,各汽车内部功能设计上千差万别,加之同一型号又会分为“高、中、低”等不同版本,每辆汽车功能细节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差异。D1身上,让天浩比较喜欢的地方,是在硬件定制上为乘客体验做了很多优化。

1、“彩虹接驾灯”;每辆D1车头前,都配置了一个彩虹接驾灯。D1司机接单后,滴滴后台会自动分配同一颜色给乘客手机端和车内接驾灯,通过“两端”相同颜色的灯乘客可快速找到车辆。在打车密集的大城市繁华路口,或阴雨天环境下,这个能同步颜色的“彩虹灯”,是个很好的神器,让乘客避免“上”错车的麻烦,以及解决找不到车的问题。

2、乘客移动头等舱;D1是新能源车,我们知道相比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在车内“空间”的设计上更为灵活,D1的后排腿部空间1000mm,头部空间992mm,肩部空间1413mm,这种C级车的空间设计,乘坐起来更舒适。后排空间除了变得更“大”以外,D1还提出了个“乘客移动头等舱”的概念,后排采用特殊定制的座椅背板,配置了一个影音娱乐屏幕(能与乘客手机连接),及USB接口,纸巾,挂钩,杯托等配置。

也就说,乘客上了车之后就能享受到更智能的联网服务,一些小细节上也照顾了出行中乘客的手机充电、放置物品、喝水等需求。

据滴滴首席产品官杨峻介绍,用户甚至可以在车里唱卡拉OK。17日央视直播的“打个滴‘1’起出发”节目中,李雪琴和朱广权就在D1的后排玩起了直播,展示了后排的一些功能。

对乘客而言,出行已经成为生活一部分,可过程中和车的“互动”几乎是0存在。D1让出行不只是坐,增添了更多的“乘”车交互。当然,还有一些细节,由于篇幅问题就不一一展开,例如迎宾灯、后排独立出风口。作为自2012年就常用共享出行服务的老乘客,天浩认为这些功能,对于乘客出行,尤其是中长途出行的体验是大大优化的。不过,对于短途乘客而言,这些“花式”的服务价值或许就不怎么高。

不管怎么说,D1都在尝试更好的让汽车为乘客服务,让共享出行的过程不只是坐车,而是提供更多维度的服务。但这种“增值服务”,在不同的乘客眼里意义和价值也不一样,一些微信好友就直言,打车费便不便宜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你pi不pick呢?想必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答案。

司机端:全面去手机化,“工作”环境会更舒适吗?

相比乘客端的变化,D1在司机端的一些创新,普通用户的感触是不深的。不过作为一个也有着4~5年驾龄的车主,身边也有很多跑滴滴的朋友。D1想要给司机们创造一种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一些创新的意义还是很好的。主要是两个层面,第一是,全面去手机化的创新;第二是,针对共享司机职业特点的一些配置创新。

早些年的滴滴、快的,和微信、支付宝没有全面的打通,乘客坐完车还需要拿下手机扫司机手机上的二维码支付费用,在车里狭小的空间里,这种操作其实非常不便捷,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在出行服务都是后台“自动”支付,乘客和司机拿手机扫来扫去的问题已不存在。可传统汽车司机提供出行服务,仍然很依赖智能手机。

1、全面去手机化;D1联通了车与滴滴平台,通过一块10.1寸大屏实现车网一体操作。定制车在投入运营前,司机的身份会首先与车辆身份进行绑定,因此当司机上车启动车辆后,定制车会自动启动人脸识别,当身份不一致时则会停止登录,司机也不能进行接单,避免人车不符的情况出现。登录账号后许多功能实现了车机操控,司机不必再使用手机。

司机可使用方向盘上的桔色滴滴定制按键,实现接单、完单等常用操作。此外,还可以通过语音助手,通过语音控制开关车门、空调设置的常规操作,提高司机安全驾驶。

还有诸如,智能充电、智能维保、车后服务、车联网云端大屏等服务,一方面是解决了手机对司机的束缚,一方面针对出行司机的需要也增添了很多精准的智能功能。

2、针对共享司机职业特点配置创新;第一个,D1为司机配备了有别于乘客座椅的超级座椅,借鉴欧美卡车司机长途驾驶的设计,针对司机需要长时间乘坐进行了特殊的处理,座椅整体偏硬让司机可以长时间驾驶不那么疲劳;第二个,将汽车前排的中央扶手箱做成了可移动的“公文包”,传统汽车中央扶手箱都是固定的,D1为了方便司机特殊的储物需求,移动性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另外,还支持5~55度水杯加热制冷,这对于长时间在车里的司机而言,解决了冬季、夏季喝水的问题。

作为一个老司机,对于D1在司机端的一些创新很是理解。开车过程中使用手机非常不方便,需要从手机支架上取下手机,还要单手操作方向盘单手玩手机,以及时不时的低头用眼看屏幕,危险系数高不说,操作起来也很麻烦。去手机化的设计,可以让司机更专心的去操控汽车,尤其是方向盘上“滴滴键”,一些常规操作就像过去按喇叭一样,便利性无需多赘述。

定制的超级座椅实用性也很高,传统汽车为了内部装饰设计上的对称和美感,司机座椅和其他座椅的区别并不大,况且私家车出行时长一般不长,司机座椅也就无需特别定制。可跑过长途的司机都能切身感受,长时间开车腰酸背痛是常事。对于出行司机而言,汽车就是自己的“办公室”,一个特别定制的“超级座椅”,对于身体的保护和工作环境的舒适都是必要的。

如今滴滴平台上司机超过千万规模,根据柳青在“Always Day 1”大会演讲中透露,未来滴滴的目标是0188,未来每年服务100亿小时。

对于一个个乘客而言,可能只是十分钟、半小时甚至一二个小时的路程,对于每位司机而言,将是全程的“参与”。作为滴滴平台上的“生产力”,D1在司机端的种种创新,优化他们的工作环境,也体现了平台对司机的关怀。

天浩采访的几位司机,对这些功能还是很期待,只是担心D1价格会很高。根据滴滴方面透露,D1的定价或在15万元以内,将于12月率先在长沙进行试点,目前仅计划针对滴滴注册的网约车营运驾驶员开放销售。如果你是一个出行司机,对D1也许会有更多的期待。

安全有“硬”有“软”:司机乘客谁也不少

出行安全越来越被重视,滴滴所提出的0188,0的意思就是0重大安全事故。作为滴滴打造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安全上的动作,恐怕是外界最为关心的地方。D1身上,关于安全究竟有哪些动作?

“硬”安全,用程维的话说,D1配备了30万+车辆才会配备的主动安全系统,如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s、自适应巡航系统ACC,以上功能,有些高端车也是选配,这些主动安全系统对D1出行上的安全性提升很明显。

比较值得一说的,还有单侧电滑门的设计。我们说传统汽车为了美观和成本,都采用对称设计。

而D1在车门设计上就打破了这种规则,D1右侧后排是电动侧滑门,中国交通是靠右行驶,相比推拉门,滑门更安全。而且,司机可通过语音或者按键的方式控制电动侧滑门开关,乘客无须手动开关门,提高上下车安全便利性。

“软”安全,安全方面D1还有许多细节上的体现,比如说桔视系统,前装桔视设备(包括车外行车记录仪+车内摄像头),可为司乘纠纷和平台判责提供证据,不知道相关数据会不会连接到平台,对于纠纷的解决和司乘安全都有所提升。

D1上还配备了司机安全求助按钮,司机紧急情况可按“一键接单键+语音交互按键”,进行滴滴客服安全求助,把一键拨打110按键变成车内物理按键,操作显然更为方便。

还有后排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传统汽车大多数更强调前排驾驶位、副驾驶位的安全带危机提醒。在行车过程中,安全带可以提升乘客安全系数,当乘客做到汽车后排,司机往往会观察不到后排情况,或开车途中无法注意到后排,如果后排乘客不系安全带,或中途解开安全带,都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这个功能的配置,就会解决这一问题。

安全问题无小事,D1作为滴滴打造的定制网约车,在安全上会“事无巨细”。其实,如果真的是15万价格以内,这些安全配置还是很有性价比的。共享出行已经是主流的出行选择,D1这些思路,对于司机、乘客甚至其他人的交通安全皆有益处。同等价位的汽车上,显然乘坐D1会更为放心。

​野望与现实,惊艳之余问题也不能忽略

D1为出行场景做了大量的“精准适配”,同等价格下,D1的竞争力是很明显。上文从乘客端、司机端,进行了大量篇幅的展开,去探讨作为汽车新物种,它能够给出行中重要的两个角色带来哪些服务或体验上的变化。

作为占到出行市场八成以上的平台,D1的出现,对于滴滴而言,也是构建更深护城河的重要棋子。如果说传统汽车,司机可以通过同时使用多部手机,即接滴滴的单,也接其他出行APP的业务,D1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另外,滴滴介绍D1还是可进化、可升级的智能汽车,平台和汽车智能系统联通后,随着新应用、新服务的开发,在乘客和司机两端体验上,D1也高度支持着滴滴进行更多的探索,有利于提升服务体验。

大会上,程维给出的希望是,到2025年,搭载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台。当100万台定制网约车在滴滴上服务,这对于想要挑战滴滴地位的出行中小平台而言,将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如果定制网约车的比例能够更高,滴滴在出行领域的地位就会更稳固了。

滴滴的“野望”很美好,但现实问题却是无法忽略的。就像程维所言,15万的车配备30万+的主动安全配置,加之很多对出行场景定制化的功能,这些都是D1制造中的成本。也就说,D1并不能和传统汽车生产线完全的“共享”,这就大大拉升了D1的制造成本。而且,对于一“款”新车而言,规模化生产或者说投放,才能降低成本,这也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中间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同时,滴滴也不能忽视来自传统汽车的竞争。如今,包括大众、奥迪、宝马、丰田等跨国车企和上汽、长安、北汽、吉利等国内传统车企,相继提出要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型。在海外,现代、丰田等跨国车企已与Uber、Lyft和Grab等全球出行公司进行合作,宝马集团也推出了共享汽车品牌即时出行ReachNow。

D1之后,这些汽车企业会不会跟进?另外,司机能多大程度的接受D1,乘客会不会喜欢乘坐D1,这些都是横亘在D1未来路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自动驾驶全面普及的问题很多,但定制化的网约车能够更快的落地,无论如何,D1带来了有别于传统汽车的共享服务,希望北京未来也能够是试运营的首批城市。这样的D1你pi不pick呢?也许每个人心里的答案都会不一样。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打赏

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