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云掌财经,让你更懂投资!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上证50

打开APP

身处灰色地带,“临期食品”背后的庞大市场到底可靠吗?

丹麦,哥本哈根,Amagerbrogade购物街上,有一家名为Wefood的超市,开业仅3周便在Facebook上吸引了3万多名粉丝,还吸引了丹麦王妃和食品环境部门大臣到场参加。

中国,上海四川北路上的新海食品商城里生意火爆,甚至有人专门横穿整个上海市区来新海食品淘货。

虽然所在城市相距10000多公里,但新海食品与Wefood有着一个共同点——售卖临期食品。

从线下不断增长的门店到线上陆续新兴的平台,近两年来,临期食品成了许多人看中的“财路”,还有些商家甚至是专门做起了临期食品的生意。曾经积压、难处理的临期食品,为什么能够成就如此可观的商机?其背后所支撑的庞大市场到底可靠吗?

临期≠过期,

便宜一半的价格,你会买吗?

什么是临期食品?就是临近食品的保质期限,还没有过期的食品,也就是说,临期食品还在食品的保质期之内。

在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里,有一个题为“你会觉得买临期丢人吗?”的帖子,几百多人在那个帖子下面分享自己购买临期食品的快乐,省钱、实惠成为他们选择临期食品的理由,他们各自分享自己的经验,那里更像是一个“临期食品种草小组”。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我们在淘宝app搜索“临期食品”发现,相关店铺数量众多,排名最靠前的店铺,销量第一的商品是今年9月到11月生产的蛋黄酥,保质期为三个月,售价最低仅1.35,月销量高达4万多。

曾几何时,购买临期食品似乎是老年人的习惯性行为,如今年轻人也加入其中,但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购买临期食品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价格,以较低的价格让更多的消费者享受到了味蕾的满足,同时也减轻了商家的库存压力,可谓是一种“惠而不费”的消费新选择。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举两得,不过还是会有不少人提出疑问,毕竟是要吃进肚子里的,安全是一回事,食品的口感、新鲜度则又是另外一回事,食品保存的时间越长,口感肯定会越来越差,保质期限又不等于赏味期限,尤其是像牛奶、酸奶这种保质期本来就短的食物它们的食用期限更要重视,因此,关于购买临期食品这种做法是否安全是否值得提倡,暂时还有待商榷。

临期食品赚的是谁的钱?

根据业内人士介绍,食品流通一般会经过品牌商(或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线下商超和线上电商为了降低库存积压风险,不收超过保质期限1/3的国产食品和超过保质期限1/2的进口食品。

但是,因为市场情况的不断变动,商家们一般很难做到精准预测,在批发、供货和售卖等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临期但还未出售的产品,这就直接导致了滞销品积压的局面。

对于企业来说,临期食品原本是一种产业过剩造成的负担品,处理不当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临期食品市场的出现,则是一种盘活企业库存、加快资金周转、变可能浪费为现实价值的有效止损。

而对于专注临期食品市场的人来说,供应商亏损的钱,就是他们赚的钱。据了解,更多的经销商并不愿意将手头上的临期货品卖给自己的正常客户,而是更愿意以便宜的价格出售给专门囤临期食品的二手供应商和店主,有临期食品的店主算过,如果除掉运输、人工、场地等损耗之外,他们最终到手的利润可以达到40%,而毛利率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能够高达70%左右。

临期,是卖点,也是痛点

独特的资源节约优势,诱人的性价比吸引力,中国人崇尚节俭,临期食品市场的发展有一半归功于此。

消费理念符合流行趋势,消费群体也具备超强的购买力,表面看,临期食品具备了一门好生意必需的外在条件,但事实果真是这样吗?如此优惠的价格,是否是正品?距离它的保质期限到底还有多久?又是如何保证的货源?

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和价格固然是吸引他们购买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代表保质期不重要,然而,一些临期食品折扣店通常会利用顾客的这一心理去钻漏洞,不会明确标明产品剩余保质期,甚至还有一些无良商家会打着临期的名号售卖一些价格低廉的假冒伪劣产品,成为坑骗消费者的道具与噱头。

在这方面,拼多多平台就曾遭遇过关于“临期奶”的风波事件,曾经一张“拼多多平台7.5元售卖原价888元某知名品牌奶粉”的图片在网络广为流传,引发舆论对拼多多出售假奶粉、过期奶粉的关注。

之后,对于此次“临期奶事件”,拼多多相关发言人表示,针对临期婴幼儿奶粉,拼多多将统一标注“临期”字样,实时提示到期时间,以提醒消费者谨慎购买,并在真正保质期到来之前先行下架。

在行业内,临期食品一直处于灰色地带,食品企业和商家更是对“临期”二字讳莫如深,在临期食品的正确概念还未被广泛普及的今天,关于临期食品的售卖更是需要把握好产品质量与日期之间的临界点,而像拼多多某商家这样为了一己之心而去急于求成的冲动性做法,必然是会触及到消费者痛点,尤其是关于婴幼儿食用的临期奶粉,无疑是在挑战消费者的心理底线。

价格便宜,

临期食品会否影响市场的调节与平衡?

食品从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再到消费者手上,需要经过一系列流通环节,虽然大家都希望商品在保质期前全卖出去,但是这考验各个环节的市场判断、营销、管理能力,现实中很难实现。毕竟,在食物管理方面,仅仅依靠市场自发调节,不免出现低效甚至失灵的情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3亿吨食物被浪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400亿美元。

将每年损失上亿元的临期食品变成热销商品,对商家与消费者而言,都是互惠互利的好事,临期食品市场的出现,不仅是对资源的再次配置,减轻了产品的成本损失,而且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空缺,对于盘活企业库存方面来说也是一种看得见的利好。

临期食品变成“大生意”,是商品市场日趋成熟的一种表现,也是市场发挥“变废为宝”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是在盘活闲置资源,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当下,临期食品本身就有很好的品牌概念,所以不论是从产品本身出发,还是市场环境来看,临期食品这门生意还大有可为,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可供挖掘。

结 尾

当然,作为流通环节中的止损手段,将销售临界期转化为消费窗口期的临期食品,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节约弥补,若是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首要消费选择,那必然会损害原价商品的销售,因此,从厂家生产、商户进货等层面入手减少浪费才是治本之策。

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大背景下,虽说临期食品市场存量巨大,但是,就当下而言,临期食品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指导价,大众对临期食品的接受程度、临期食品的货源、临期食品的合理回收期限等,都是摆在我们眼前的客观问题,这不仅需要相关部门重视临期食品的市场监管,更是需要那些销售临期食品的商家本身以消费者利益为先,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以此实现临期食品的利益最大化。

纳食整理自公开信息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打赏

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