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徐丹 周嘉宝
沉寂已久的共享充电宝行业传来“第一股即将诞生”的喜讯,3月12日,怪兽充电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F-1招股说明书,但同时登上微博热搜的消息却不那么振奋人心——共享充电宝又涨价了。
的确,共享充电宝在不经意间变得越来越贵。3月15日,时代财经走访北京、广州多个放置点发现,街电、怪兽充电、美团充电等主流品牌的共享充电宝价格已经大幅上涨,超出很多消费者的接受范围。
与此同时,行业乱象在“第一股”上市前夕也愈发凸显。品牌方激烈“内卷”,有品牌甚至愿意给商家8成的利润分成来换取“独家”渠道,营销费用急剧上升的形势下,消费者成了第一波被“收割”的对象。
时代财经走访了广州市中心人流较大的商铺,发现美团充电、怪兽充电、小电价格均为3元/小时,其中美团充电价格每24小时封顶20元,怪兽充电和小电均为每24小时封顶30元。在不少消费者的印象中,共享充电宝租借价格多是在1.5元/小时到2元/小时,每24小时封顶价格为15元左右。
“3元/小时太贵了,很多消费者因为价格问题向客服投诉,现在很多人都卡着半小时的时间点来借充电宝。”广州一家安置了共享充电宝的商铺老板说。
相比之下,北京的共享充电宝价格更贵,在东城区广渠门外地铁站附近,街电价格为3元/小时,怪兽充电则为4元/小时,美团充电甚至达到5元/小时。其中,街电和美团充电每24小时封顶30元,怪兽充电每24小时封顶28元。
“没想到现在给手机充一次电竟然要十几块钱。我还不如自己买一个充电宝。”汪可(化名)在一次吃饭时发现手机快没电,使用了餐厅的共享充电宝,充满归还后发现被扣了17.5元。“我可以接受充一次电5块钱,超过10块钱就觉得很贵了。”
汪可的观点得到多位用户的认同,他们均表示,充电宝充电并不快,将手机充满大约需要3小时,即便按照最便宜的价格算,充一次电也需要10元。
另有消费者反映,归还充电宝并不是很方便,“有时候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归还地点,并且很多地方充电宝都是满的,无法归还。”尚在读研的孙筱表示,学校里的共享充电宝架经常是满的,需要等有位置空出来,或者到校外归还,“这样算下来,充一次电比吃一次饭还贵”。
就涨价问题,时代财经联系了街电和美团充电。街电方面表示,“近期没有调整价格,我们3元及低于3元的价格占比为97%”。而截至发稿,美团充电方面尚未回复。
为什么看似较低成本的共享充电宝却突然大幅涨价,品牌商能从中获利吗?
时代财经调查发现,这和其营销推广费用居高不下有关。事实上,共享充电宝租借的大部分收入都会流入投放商户的口袋。
共享充电宝推广普遍依赖地推,并与入驻商铺通过利润分成的方式合作。“只要在有人流量的地方开新店,怪兽充电、来电、美团等地推人员就会争相来推销共享充电设备。”广州核心商圈珠江新城花城汇美食广场某商铺店长对时代财经表示。而该商铺门口摆放着怪兽充电的设备。
该店长表示,具体分成比例会由商户和品牌方工作人员进行协商,他们与品牌方的分成比例为6:4,商户6成,品牌方4成。品牌与商家签署协议后,利润会通过后台小程序发放,提现需要付给品牌方一定手续费,不同品牌手续费率在3%-10%不等。
而这已经是分成较小的情况。“我们和品牌方谈的利润分成比例是7:3,人流越旺流水越多,你的议价权就越高,火车站附近的商家能拿到8成”,位于广州市繁华旅游景点——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的商家表示,“另外,品牌方还会给商户申请一笔投放占位费,这笔费用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而时代财经获悉,倘若给出独家签约的承诺,即便不是繁华地段的商家,也能拿到极高的利润分成。
时代财经以商户的身份向小电科技公司商铺经理进行咨询,在得知同时在与其他品牌接洽时,对方在没有询问店铺人流量等信息的情况下便表示,如果签署协议保证店铺内不引进其他品牌充电宝,可以承诺超过8成的利润分成。
对于商家来说,与充电宝品牌方合作几乎不需要成本。时代财经从怪兽充电广州地区商户经理处获悉,每台机器每天最多消耗5度电,没有任何额外费用,每月只要借出10人次充电宝就能回本。
另外,关于租价上涨问题,商户也有权利向公司申请调低价格,“价格是根据区域的繁华程度、竞品价格等多方因素确定的。比如官方3元/小时的定价,商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申请调整到2元/小时或1.5元/半小时。不过,这也意味着商户的利润分成会相应减少。品牌方一般会建议商户维持3元/小时。”小电充电宝的商户经理表示。
从整个行业看,共享充电宝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除头部的“三电一兽”(街电、小电、来电、怪兽)外,2020年美团点评强势入局,使原本就失去想象力的“赛道”更加拥挤。
玩家增多意味着线下商家成为争抢的对象。“现在借街电的人比较多,但是我最先投放的是怪兽充电。”华钊便利店在广州北京路上的一个拐角巷里,门头不过三米的便利店却摆放了小电、怪兽充电、街电三台共享充电宝机器。
这意味着,在行业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利润会被不同的品牌商瓜分。“一年前,店铺中放置的一台24口的设备每个月可以拿约一万块钱,但现在肯定没有了。”上述位于珠江新城的店长表示。
同时摆放三台共享充电宝机器的老板则表示,“2019年他开始投放第一台共享充电宝设备,一台12口的怪兽充电机器每月利润分成在1500元左右,现在三台不同品牌设备,每个月拿到手的利润分成大幅下降,好的时候约500余元,差的时候300余元。”
共享充电宝品牌的内卷困境,从怪兽充电递交的招股书中也可窥见一斑。数据显示,怪兽充电的营业成本和营销费用几乎是在翻倍增长,营销费用主要用于对合作伙伴的激励费用,包括佣金和入场费,以及向业务开发人员支付的报酬。
2019年和2020年,怪兽充电的营销费用分别为13.62亿元和21.21亿元,其中激励费用中的入场费从2019年的8.22亿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11.96亿元。
同时,怪兽充电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营收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薄”的境地。过去两年,怪兽充电营收从20.22亿元涨到28.09亿元,但净利润从1.67亿元下滑到了7542万元。
而共享充电宝目前盈利模式还十分单一,几乎完全依赖移动设备充电租金。以怪兽充电为例,其收入来源分为移动设备充电业务、移动电源销售和以广告为主的其他收入,充电业务在过去两年分别占总收入的95.2%和96.5%。
营销推广费用高居不下,除了充电宝出租费用没有其他盈利来源,上调租金成为品牌方维持生存的唯一办法。
对于品牌和商家的分成问题,速途研究院执行院长丁道师表示,这说到底还是品牌的问题,“平台这种无序的竞争,惯坏了商家,导致让消费者最终来买单。不过,不合理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后,消费者会减少使用,最后回归到合理的价格。”
上海孚安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薄珺对时代财经表示,共享充电宝目前还是正常的商业模式,“就和共享单车模式一样,充电宝共享也算是公共服务领域,平台之间不存在欺骗、误导消费者,也没有哪个平台形成行业垄断。充电宝不是生活必需品,消费者仍有自主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