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云掌财经,让你更懂投资!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上证50

打开APP

葛俊杰对话谢祖墀|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家的战略思考

谢祖墀 (Dr. Edward Tse) 是高风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兼CEO、香港国际金融学会创会理事,同时他也是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及长江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

谢博士是中国管理咨询行业最早的从业者之一,在过去20年中,他曾带领两大国际管理咨询公司(BCG和Booz)在大中华区的业务。

他为包括国内外的数百家企业提供过咨询服务,涉及在华商业的各个层面,以及中国在世界的角色。

他曾为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及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提供过战略、国有企业改革和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建议。

他已撰写数百篇文章以及五本书籍,其中包括屡获殊荣的《中国战略》(The China Strategy,2010年)和《创业家精神》(China's Disruptors,2015年)。近期与黄昱合撰的《竞争新边界》亦已出版。

对话内容:

谢博士: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革新的发展格局之中,作为企业家应该用什么样的战略思维应对?从您的角度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以及您认为新发展的格局是什么样的?

葛总:就新发展格局而言,中央已有明确的说法,即构建内循环为主,与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一,双循环战略中首要的因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企业在转型创新中的首要抓手。

第二,双循环的发展格局落实到老百姓身上,即体现为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第三,双循环并非只依靠内循环,而是国际与国内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因此如何在国际化的市场中体现价值尤为重要。

第四,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与企业家将在积极参与建设公平、公正、透明、有效率的市场体系中获得新的收获。

谢博士:全球化发展的几十年里,不同的国家或经济体有明确的、效率优先的分工。那么在双循环的政策下,您认为过去定义的全球化会有什么改变?

葛总:双循环格局中明确提出内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所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对接全球整体资源将成为主流趋势,因此我们不能狭义地将内循环与国际大循环割裂,必须以全球市场角度定义内循环,如此才能有新的增长空间。

第二,近期美国一定程度上在向“逆全球化”发展,但这是人为因素导致。各个国家的资源市场深度协同将成为未来构建跨境供应链体系的显著优势。例如去年中国大豆进口突破1亿吨,但我们从巴西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没有减少,证明中国在全球市场组成的意义。

第三,建设双循环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内循环(国内市场)的游戏规则确立并完善,使全球资源更易落地本土,同时提升我们的全球经济地位。一个14亿人口的市场是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去拥抱、协同的,因此国际循环的意义不应被淡化。

第四,我们更应该注重营商环境的优化。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新构建供应链体系的过程当中,把本土市场原有的短板修复,并与一些更好的商业模式、游戏规则融合。

如同谢博士所言,国际化2.0的核心任务是如何在营商环境的优化中,体现出中国市场对于国际化的效率与价值。我相信这种改变能够将价值完全释放。

谢博士:我非常同意您的看法,但也有不少人对此有所担忧,特别是涉及地缘政治方面。以美国为主的部分国家采取类似“逆全球化”的方式。您认为这两种力量将如何博弈?结果如何?

葛总:我职业生涯中接触的外企较多,他们都看好中国市场。不论美国也好,澳大利亚也好,他们心里都清楚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已经成为了主要市场之一。逆全球化是某一些国家受制于某些影响对当前趋势的误判,而实际上未来全球化一定会是真正的深度融合,深度协同。一定会构建一个跨境的供应链体系,让全球的要素资源配置更具效率。

谢博士:数字科技正在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影响,您觉得在全球化场景下,企业在数据转型方面应该如何行动?

葛总:数字时代的到来是颠覆性的,过去的成功经验难以再度复制。我认为企业家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经营数字化。即经营活动和产品的数字化将帮助企业更贴近市场未来的走向。

第二,加快组织变革,使得运行体系与数字时代融合,例如微信将我们的个人关系线上化了。

第三,“链接”大于“拥有”。40多年前我就在想,如果我要去做一个酒类产品,我不要有酒厂,而是要把品牌、包装、创意、供应链渠道等资源连接好。这样完全可以走一个轻资产的模式,即把全产业链做成一个产品,把一个产业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大家共同在这个平台上发展。因此链接比拥有更重要。

第四,坚持长期主义,不断赋能企业的商业模式使之成为数字时代价值链协同发展的一部分。数字时代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在满足消费的基础上还能够创造新的需求,因此企业家应该更加拥抱、扎根数字时代,从而提升对偏向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的理解。

企业间从单纯的竞争转向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价值并分享价值,最终从企业间竞争过渡到产业链间的竞争。“链化”的过程即数字时代的核心,这样的机遇难以通过过去成功的经验捕捉。所以我们必须去拥抱新时代,去抓紧推动企业组织变革,抓紧推进企业经营体系业务活动的数字化,相信这才会有更多的发展和空间。科技的创新终将带领企业家从更高的层面思考战略。

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科技与商业模式不断更迭。倒逼企业必须要拥抱市场,关注新科技和新模式出现后对企业的冲击和影响。

谢博士:我非常同意。除科技因素之外,疫情时代也涌现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与生活方式,结合您刚提到的科技革新与全球化转变,您认为这些驱动力量对企业家的含义是什么?

葛总:首先,疫情是全球同频的,全球的企业家都应思考后疫情时代的企业发展。其次,疫情会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促进对生活品质与免疫力提高的追求。最近国内明显的发展趋势是牛羊肉的鲜乳制品消费需求在增长,表明老百姓希望提高免疫力。企业家要看到这样的趋势以及隐含的机会。

针对几个“化”来说:

第一,我认为要把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营体系数字化。

第二,产业布局国际化。

第三,资源配置全球化。

第四,传统产业新兴化,即赋予我们的传统产业以新理念、新要素、新模式,从而更好的适应消费升级带来的增长空间。

第五,平台合伙化。共同创造价值、分享价值十分关键。冷链物流对于提高免疫力的高质量蛋白质的运输十分关键,现在中国人均的肉类消费约在6.5公斤,全球大概平均在10公斤,发达国家一年的消费大概在40公斤左右。通过对数字的分析,可以看到后疫情时代消费升级对企业来说增长空间极大。

第六,核心主业证券化,让我们的产业与资本市场有效结合来进一步增强我们抗风险的能力。

谢博士:关于您从事的农业食品领域,您能举几个资源配置的案例吗?

葛总:后疫情时代数据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行业与食品行业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农业重新定义。农业已经不是原本的第一产业,而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品。

第二,农业非但不是落后产业,反而是高科技产业的平台。任何认为农业是原本第一产业的人在认知上已经远远落后。

第三,近期许多社会资本与企业转型投入农业,说明大家已经看到了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

第四,消费升级推动了农业创新与农业、食品业间的高度融合。近期各地重点发展肉牛、肉羊产业,以及前两年的生猪产业;地方债对农业设施的投入比重加大,这些事实无不体现中央对农业政策空前的重视,这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所以我认为中国农业已经进入黄金十年发展周期,这是我对产业的基本判断。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实际上有四大瓶颈我们还没有突破。

第一,十八亿亩耕地是难以支撑十四亿人口对农业资源的需求。

第二,全球的农业资源成本大幅低于中国。

第三,我们现有的环保难以支撑中国农业当中的畜牧业快速发展。

第四,种源核心技术投入,农业规范化程度落后。

基于以上痛点,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农业和食品行业。

我一直认为从事农业必须具备四个要素:

第一,要有情怀。

第二,要有激情。

第三,要有定力。

第四,要有耐心。

对于下一步想要进入农业的企业家我有八点建议:

第一,要把握农业发展的趋势,尊重产业规律。

第二,坚持长期主义和工匠精神。

第三,深刻认识全球化和数字时代下如何去定义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

第四,抓住政策机遇。

第五,加大对科技和品牌等软实力的投入。

第六,坚持全球资源对接中国市场,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发展方向。

第七,建设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第八,抓好团队建设,坚持用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情,用全球人才做国际市场。

谢博士:非常感谢葛总,我们学习到了很多!

观众问答环节:

问题1:请问在央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关键数据的安全性问题?

葛总:今天我们刚刚看到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国家数据安全法,这是从立法的角度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我相信下一步会有许多条例出来,保证我们在数据时代过程当中的转型与突破。除了立法层面的突破以外,企业在顶层设计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我认为企业的数据化势在必行,因为企业经营活动和产品的数据化是达成产业链架间协同的先决条件,因噎废食万不可取。我非常呼吁企业在未来过程当中加快周期化的发展步伐。

谢博士:其实,数据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后怎么解决,不仅是一个国家治理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全球治理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达到一个在数据安全治理方面的形成一种共识。我恰恰认为这是我们国家有机会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的机会,可以在解决数据安全问题上起到领导作用。在全球合作的过程中大家能够得到新的利益,这是值得很多企业家共同奋斗的一件事。

问题2:请问在农业和能源的叠加领域有哪些好的技术研究和发展方向?市场回报是否可以支持非公资本进入这一领域?

葛总:以农业当中的畜牧业角度切入,饲草饲料、基因胚胎繁育到最后猪牛粪有机肥的处理涉及到很多再生资源的处理,完全可以和能源领域结合。而关于投资回报,我认为不能通过投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关注全球资源与中国市场的协同所构成的价值空间。从趋势上来说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确实很大,我认为从投资的角度是非常好的选择。

问题3:新发展格局下对国家电网系统内部单位的科技项目管理人员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谢博士:我想无论是国家电网或者其他一些大型企业,都需要经历新的改革。改革的过程则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第一,国家政策驱动。未来几十年国家电网相关的能源以及黄金方面会有巨大的改变。第二,正如葛总刚刚所言,数据转型是企业的必经之路。这不单单只是物理层面数据化,而是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赋能。后者将会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流程与机制有巨大的改变。

所以对于国家电网里关于数据管理部门的同事们,我建议你们应该在思维层面上具有对这些问题的预判性,并且保持不断地学习与思考。

问题4:疫情时代,企业要做到在运行中推进公司治理规范化,能否请您结合国网系统具体讲一下,我们需要做到哪几点?

葛总:从国有企业的角度来说,(国家)电网在治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认为应从五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全球化视野,即拥抱全球市场,对接全球资源。

第二,必备的容错机制。国企36年的经历使我认识到其完善的治理体系,但容错机制的必要性在于激发创新,激发国企的改革,激发国企去承担更大的责任并最终实现更大的价值。

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公司治理的有效结合。改革并不是因为缺钱,而是通过引进投资主体使得公司治理更具市场化,使得体制拥有更好的激励机制而更具活力。

第四,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制度流程以应对系统性风险。

第五,将数字化时代的理念深度融合进公司治理体系当中。管理体系、管理流程、风险管控等通过制度流程控制好,将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提供突破机会。例如供应链金融,恰恰解决了大企业与小企业协同的过程,帮助了许多中小企业拿到融资贷款。公司治理中同样要考虑如何信息系统、数据切入从而使得我们的制度标准化、流程化、可落地、可执行。

这五个方面是后疫情时代,数字时代,国际化后的我们一定要考虑的。未来十年,中国的竞争力终将体现在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和全球竞争力上。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考虑公司治理。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21 打赏

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