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云掌财经,让你更懂投资!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上证50

打开APP

“药茅”恒瑞医药变味了

花朵财经原创

股价腰斩,投资者欲哭无泪。

4月26日,“药茅”恒瑞医药股价再次大跌,创下近四年来阶段性新低,报27.74元/股,超80万户股东又见证了“关停吃面”的历史时刻。

股价突然大跌,业绩自然脱不了干系。

2021年财报显示,恒瑞医药实现营收259.06亿元,同比下降6.59%;归母净利润45.3亿元,同比下降28.41%。这成为了恒瑞医药自2000年上市以来,营收利润首次双双负增长的一年。

回望历史长河,在2021年之前恒瑞医药长期保持着营收利润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面对此番业绩突然失速,恒瑞医药到底怎么了?

从小厂到大厂

昔日“药茅”,已历经多次转身。

1970年,恒瑞医药前身连云港制药厂正式成立,彼时它还只不过是一个制造止血消毒药水的小厂。直到1982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化学制药专业的孙飘扬被分配到这里当技术员,这为恒瑞医药后来大放光彩埋下了伏笔。

1990年,当恒瑞医药陷入困境,30多岁的孙飘扬被委以重任出任厂长,随后技术出身的孙飘扬迅速凭借自身优势,带领公司进行了转型搞起了研发。

这一年,公司确立了“做大厂不想做的,小厂做不了的”发展策略,同时选择了抗肿瘤药品为突破口。但在当时,全厂年利润尚不足100万元。

于是渴望转型的恒瑞医药,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购得了中国医科院药研所抗肿瘤新药异环磷酰胺的专利,并成立了“药物研究所”对该生产工艺进行研究,自此才开启了公司的创新篇章。

1995年,当国家药政部门批准抗肿瘤新药异环磷酰胺上市,恒瑞这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仿制药。到1996年,公司销售收入也顺利突破了1亿元的大关。

此后,公司根据自身情况,选取抗肿瘤药作为主攻方向,完成了从基础用药制造企业向仿制药制造企业的成功转型。

1997年,连云港制药厂也成功改制成为如今的恒瑞医药。成立之初,恒瑞医药便定下了目标,“只做首仿药”,实现肿瘤、麻醉等领域的进口替代。

一直到2008年,公司才正式提出“创新+国际化”两大战略。创新转型开始布局仿制中创新的靶点,同时开始布局制剂出口。

到2015年,公司又开始从仿制中创新式创新开始转向首创一类新药创新,研靶点全面转向全球还未上市的药物。在研靶点拓宽至糖尿病、风湿免疫等领域。

凭借多次转身,恒瑞硕果累累。

公司营收由1997年的3.0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77.35亿元,增幅达91倍;利润由1997年的4107.07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63.28亿元,增幅达154倍。

集采大刀落下

只可惜,世事往往多成败相伴而行。

时至今日,随着集采大刀落下,仿制药市场一片哀嚎,由于从仿制到创新转型步伐过慢,如今即便用焦头烂额来形容恒瑞医药,或许也并不为过。

恒瑞医药在2021年财报中表示,自2018年以来,公司进入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仿制药共有28个品种,中选18个品种,中选价平均降幅73%。

其中,2020年11月开始执行的第三批集采涉及的6个药品,2020年销售收入19亿元,报告期内下滑55%;2021年9月开始陆续执行的第五批集采涉及的8个药品,2020年销售收入44亿元,报告期内下滑37%。

由于国家医保谈判产品价格降幅较大,例如主要产品卡瑞利珠单抗价格降幅达85%,艾司氯胺酮价格降幅达68%,对公司业绩带来了明显的压力。

迫于此,恒瑞医药大力推进销售改革。其中,销售人员由年初的17138人优化至13208人,进一步降低了销售运营成本。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为93.84亿元,同比下降4.27%。

恒瑞医药对此在年报中直言,随着仿制药带量采购逐步踏入深水区,涉及品种不断增加,公司存量仿制药销售收入加速下跌。医保谈判加速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但销售和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加上创新药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公司发展遭遇较大业绩压力和转型挑战。

面对严峻复杂的竞争环境与产业变革,公司为此加大了研发投入。2021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达62.03亿元,比上年增加12.14亿元,同比增长24.34%,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3.95%,创出历史新高。

不过尽管如此,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仿制药仍是恒瑞医药的收入主力。根据2021年公司披露的中期报告数据显示,创新药实现销售收入52.07亿元,同比增长43.80%,占整体销售收入比重仅为39.15%。

对于恒瑞医药而言,由于收入仍主要由仿制药主导,创新药增长显然仍很难弥补仿制药带来的业绩减少压力。

出海不易

国内集采至暗时刻,恒瑞医药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

2021年,公司继续加大国际化战略实施力度。报告期内,公司海外研发投入共计12.36亿元,占总体研发投入比重达19.93%。

公司聘任Scott Filosi先生担任恒瑞美国/欧洲首席执行官,整体负责恒瑞美国和欧洲的运营管理工作;聘任医学领域专家Joseph E. Eid博士担任恒瑞美国/欧洲首席医学官,全面负责公司在欧美区域的药品开发和医学事务。

公司同时在持续推进海外注册申请。其中,注射用卡莫司汀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获批上市,公司已在欧美日获得包括注射剂、口服制剂和吸入性麻醉剂在内的21个注册批件,另有1个制剂产品在美国获得临时性批准。

但从具体细化营收数据来看,恒瑞医药的海外市场营收占比仍处于较低的状态。2021年,恒瑞医药海外市场营业收入为6.17亿元,占公司总营收比仅为2.38%。

此外在2017-2020年,恒瑞医药海外市场营收占总营收比分别为4.60%、3.74%、2.71%和2.73%,整体呈下降趋势。

事出反常必有妖。从研发上看,尽管恒瑞医药对比国内同行研发投入遥遥领先,但对比海外竞争者,恒瑞医药却并未能彰显出其优势。

其中诺华制药、辉瑞制药、阿斯利康2021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95.4亿美元(约620.28亿人民币)、138.3亿美元(约899.2亿人民币)、97.36亿美元(约633亿人民币),占营收比分别为18.47%、17%、26%。

从研发规模上看,海外药企是恒瑞医药(62.03亿人民币)的十倍以上;另外从研发投入占比上看,恒瑞医药占比为23.95%,也并未体现出多大的优势。诚然,恒瑞医药在与海外药企竞争上劣势较为突出。

2022年4月12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近日收到副总经理邹建军的辞职报告,因个人原因辞去上述职务后,邹建军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据了解,2015年9月至2022年4月,邹建军在恒瑞医药任首席医学官。而目前创新药企君实生物已聘任邹建军为副总经理兼全球研发总裁,本次人事变动,对于恒瑞医药而言,如何留住人才,显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如此风格,也只能让人不禁感慨,时代已不再是那个时代,而恒瑞医药也已不再是当年的恒瑞医药。

114 打赏

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