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云掌财经,让你更懂投资!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上证50

打开APP

便利蜂关店争议背后的冰火两重天

曾信誓旦旦要在2023年达成“万店计划”的便利蜂,如今却陷入了“大幅关店潮”的争议中。

喊口号时有多高调,陷入争议后就有多尴尬。一时之间,市面上也出现了便利蜂自营模式扩张路线行不通、用算法改变传统便利店策略失灵这样的说法。

不过对于关店潮争议,便利蜂却有自己的看法:在经营及经济形式差的情况下选择将效益不好的部分店铺冬眠,情况转好时再开店,这正是便利蜂数据决策的优势。言外之意,便利蜂自营和算法的优势在疫情期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便利蜂究竟是赢在了第二层,还是真如市面上的揣测一样,两者皆输呢?

一、关店缺货的便利蜂,两大知名短板初现

自一出生,用算法改变传统便利店的“使命”就深深地刻在了便利蜂的基因里,用高瓴资本合伙人张磊的话说:庄辰超(便利蜂创始人)不是看风口,而是看逻辑。当发现便利店这个生意模型可以被算法驱动,而现在中国还没有人做得到时,他开始了再次创业(上一次指的是去哪儿网)。

“算法驱动”、“中国人还没有人做到”,通过这两个关键点就可以看出便利蜂的发展基调:一是算法至上,用算法代替人工解决传统便利店人力成本高、标准化和规模化难的痛点;二是行常人所不为,加盟模式是便利店领域的主流趋势,便利蜂反其道而行坚持以自营模式为主。

后者暂且不谈,加盟和自营的路线之争并没有对错之分,哪怕全家、711等头部连锁便利店都是以加盟模式为主,但也并不代表便利蜂的自营模式一定不会成功,时间自会证明一切,便利蜂最惹争议的还是用算法代替人工。

想要通过互联网打法改变传统行业的人并非只有庄辰超一个,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成功,大都属于口号高高挂起,但行动略显拉胯。不过去哪儿网的成功,足以证明庄辰超创业并非盲目的,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然而便利蜂当下的处境似乎说明庄辰超在便利店这一领域的创业,似乎并不顺利。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或许有两个:一是便利蜂的算法仍未达到改变传统便利店底层逻辑的水平;二是便利蜂当下的实力并不能支撑算法的实行。这两种猜测都可以从便利蜂的关店潮争议中窥探一二。

首先,缺货现象普遍存在的背后,或揭示了便利蜂算法的不完善。

便利蜂的算法之所以会引起关注,原因在于便利蜂提出了用算法代替人工,将人从订货、选品等环节中解放出来,利用不会产生情绪化的算法,解决便利店区域化限制以及标准化难两大行业难题。为此,便利蜂也曾以“数据科技公司”自居。

然而却有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发现,便利蜂除了门店关闭现象外,还频繁出现缺货的现象,连货物都没有,更何谈智能化选品的可行性。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或许是算法失误导致的,算法在货品与人员调度的时间计算上出现偏差以及系统上报不及时,都有可能导致类似现象的发生。如果这一说法为真,或许说明便利蜂的算法仍需改进。

其次,关店缺货的背后,更能折射出便利蜂主业存在着不牢固的风险。

对于便利蜂关店和缺货频繁这一现象,市面上还存在着便利蜂基本盘不稳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便利蜂的立意虽高,但便利店背后涉及的链条多且长,多SKU的特点也就意味着便利店对于供应链的要求更高,便利蜂在没有补全这一短板之前就想着用算法提高经营效率,或许犯了走路尚且不稳就想跑的错误。

这一说法也有合理之处,虽然便利店主要提供的是应急类和补充类消费,但为了解决单品毛利率低的缺点,大部分便利店都会通过扩充SKU的方式提高单店的盈利能力,这就需要便利店拥有强劲的供应链作为支撑。

而以直营的模式在4年内将门店开到2800家,遍布38个城市的便利蜂,开店速度过快很有可能会存在供应链能力较弱的短板。在2020年之前,在资本加持下便利蜂还能够靠融资扩张,然而根据天眼查APP显示,2020年5月之后便利蜂再无融资纪录,再加上疫情的冲击,便利蜂的这一短板自然也因此显现了出来。

供应链的短板一日不解决,在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便利蜂缺货的现象或许将一直存在。

综上所述,疫情的影响下便利蜂能够快速反应过来,通过关店的方式应对危机,确实证明了便利蜂自营模式和算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便利蜂的算法和基本盘似乎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可能才是便利蜂的问题所在。

二、便利蜂或陷监视风波

除了商业模式存疑外,便利蜂存在的监视嫌疑,也值得格外重视。

与其他便利店不同,便利蜂在门店内安装了大量摄像头,主要目的是为了将货物的情况实时传输给系统,为算法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同时也是为了监控和规范店内员工。然而全方位无死角的摄像头不可避免地也将顾客的一举一动收录在内,至于此类数据将用于何处,或许只有便利蜂知道。

事实上,除了店内数据外,便利蜂在店外也收录了大量数据。

据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自2017年起,便利蜂就招募了大量信息采集员将摄像头放在了不同的地方录像。

摄像头摆放的地点除了居民楼、写字楼、学校、酒店、购物中心、部分央企、银行、中石油外,还包括但不限于商务部、交通部、环保部、国家旅游局、海关总署、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其中几乎实现了对北京五环以内所有办公楼的覆盖,数据总量达约43000条,且对上海的拍摄数据约20000条。

据报道,便利蜂主管还对采集人员进行了话术培训,表示如果被派出所询问,不能提及“便利蜂”,如果被询问上级是谁,先进行否认,再将公司警情专员的名字提供给警察。据便利蜂采集人员透漏,便利蜂还将信息采集员都统一注册成了个体工商户,类似于美团骑手之前的模式。

不过便利蜂的公关人员回应南方周末记者时,否认了对周边人流信息的采集,并坚决否认对国家部委进行偷拍的说法。但便利蜂的创始人庄辰超曾在演讲时承认过他们对数据的收集,至于收集的界限,庄辰超并没有具体透漏。

便利蜂为何要收集数据呢?或许可以从庄辰超的话中窥探一二,庄辰超曾表示,便利蜂开业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基本数据的收集,在计划开店时,只需要把周边的数据调取出来即可。

庄辰超此前还分享过一个见解,其认为7-11和罗森在中国发展速度慢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解决标准化的问题。其进一步解释,店员和管理制度以及加盟者的素质,都给标准化制造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日本的店铺基本上都是标准化的,而庄辰超期望自动化能够解决标准化缺失的问题,使用算法来把人给替代掉。

利用自动化提高效率和标准化,确实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想做到这点,需要企业加大投入,提高自身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但算法是否只会用于数据分析,或许并不能由便利蜂自己说的算。滴滴事件已经说明了,国内大众对于个人隐私格外重视,并不愿意被企业持有。

技术的善与恶仅在一念之间,走在行业前列的便利蜂在自动化标准在建立的过程中,是否合法合规?数据的收集又是否侵犯了大众的隐私?或许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参考文章:

南方周末:《算法为王,数据存疑,便利蜂的“系统”试验》

燃财经:《便利蜂“失灵”》

商业观察家:《半年闭店700余家,便利蜂“猫冬”》

创业邦:《关店、裁员,便利蜂的算法“信仰”失效了?》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打赏

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