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云掌财经,让你更懂投资!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上证50

打开APP

周评|2197家分支撤点?百万代理人"消失"?保险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据媒体统计,2021年有2197家保险分支机构退出了市场,而在2020年,这一数字为971家。

仅仅一年,数字翻倍,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2021年,超百万保险代理人“消失”,把保险业的困境暴露无遗。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市场正在出清

机构和人员双双缩减,一方面是险企主动“清虚”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低迷市场倒逼的结果。

保险卖不动了,大家基本上已接受这一事实。从头部企业的财报数据,到分支机构和人员的动荡,数字往往不会说谎。甚至,很少出圈的保险业,过去一年也贡献了多个热搜,将行业的痼疾给全国人民进行了普及。这也是一个映照,因为问题一直都在,只是现在没有了增量的掩盖。

不要试图接住向下坠落的刀。关停分支机构和网点,在2022年并没有戛然而止的迹象。另有媒体统计,今年以来,不到20天,各家险企已经撤销近50个网点,显然,趋势不仅继续,还在加强。

对保险业而言,调整是方方面面的,过去大进大出的人海战术已断然不能回头,新的产品创新尚未形成盈利前景,整个转型处于“半渡”之中,是风险最大的时刻,也是洗牌和分化的时刻。

兄弟爬山,各自努力。面对行业困境,险企们有不约而同的规定动作,减员、降薪和缩减机构,是比较常见的纾困办法。也有对转型的权衡,或者坚持到底,all in until win ,或者后退一步,以空间换时间,先解决生存。

“出清”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实实在在的阵痛。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而保险更迫在眉睫。

危中有机

中国人爱用“危机”一词,危险中蕴藏着机会。如果市场还是野蛮生长,市场足够大,能够容纳足够多的企业,大家就缺乏创新的动力。这个时候,规模就是主导性的。当市场变成红海,创新就是独木桥,增加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供给,成为企业能否脱颖而出的胜负手。

市场触底、行业洗牌,将时间维度拉长,新的市场和技术力量往往在这个时候迸发。当结构如沥青般粘稠时,新生事物便被束缚得动弹不得,而当常态被打破,大家在一团乱麻地试错时,反而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最低的时候。最明显的例子,当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之时,人们只是看到“老三家”新浪、搜狐和网易的岌岌可危,却不曾料想日后的BAT,也在此时成立。

任何创新,都是以试错为前提的。任何因时因地的选择,都无法打开上帝视角,这构成了市场的全部魅力和风险所在。

险企对于创新是有共识的,但如何创新,却处于胶着。低垂的果实都已经摘完,剩下的都是高难度的转型和改革。这是一个行为心理上的重新调整和适应,习惯了躺赚和快钱,对薄利和慢钱要么眼高手低,要么心浮气躁,打呆仗、结硬寨,是新的要求。

听“妈妈”的话

人们爱用“央妈”来昵称央行,“央妈”对市场是爱护的,有导向的,因此要听“妈妈”的话。

另一个重量级监管单位,银保监会也是有导向的,而且是几次三番,明示暗喻,大棒在手,温言在口。

1月6日,银保监会召开“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这是近年来银保监会少有的单独关于保险业的高规格座谈会。

会议强调,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还不高。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的顶层制度设计。坚决整治恶性竞争,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保障全面、竞争有序的保险供给体系。积极推动差异化发展和错位竞争,顺应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提升发展质量。

保险高质量发展已箭在弦上。

基本上,监管部门已经将发展方向梳理清楚,并且对不符合要求的发展方向持续纠偏。比如,对险企围绕“第三支柱”进行养老产品设计和销售是乐见的,但那些打着养老产品的幌子,短险长做,就面临着精准调控,压降规模。

一个方向是,保险业的线上化和数字化,用保险科技来增加便利性和体验感,从而通过技术升级来熨平市场波动。当保险线上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可行的替代选择,物理网点就变得不那么性价比了。事实上,这不仅发生在保险身上,银行同样也受到线上化的冲击,网点和ATM也逐年减少。

另一个方向是,养老保险产品的突围。现在的养老保险还处于摸索阶段,长期资产运营的压力,对险企压力山大。但养老保险产品是兵家必争之地,需要降维思维和跨界思维,需要企业家精神,摸到那扇“窄门”。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打赏

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