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云掌财经,让你更懂投资!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上证50

打开APP

“立体战疫”进行时,疫区中的企业力量

文 | 周天财经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疫情出现到现在已经第三个年头,面对传染能力再次提升的「奥密克戎」变种,全国多地的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着重要考验。

处在「前线」的上海形势严峻,目前日新增病例和累计病例均处在高位。为了控制疫情,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数万名医护人员紧急飞赴上海支援,包括国家会展中心在内的多个大型场馆在几天时间内也被改造成方舱医院,扩充了数万张收治床位。

战线远不止遏制疫情这一个维度。

随着这座超过 2500 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按下「暂停」,如何保障上千万人的日常生活所需所用,如何最大限度控制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尽可能地保持城市核心功能正常运转,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这是一场需要动员各方力量的「立体战疫」,其背后不仅有国家的顶层调控,有每个普通人的让渡与配合,还有许多企业的积极运作。

01

「立体战疫」中的企业力量

抗疫工作千头万绪,抑制疫情蔓延是最紧急的事项。

面对医疗物资和医护人力紧张等困难,民营医疗力量也成为疫区亟需的资源。4 月 2 日,中国平安旗下的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接到市卫健委的紧急援沪通知,次日便派遣了从科室抽调的 15 人骨干医疗队伍驰援上海。

在压力极大的第一道关口——核酸检测任务上,如瑞慈体检、慈铭体检、美年大健康、平安健康等机构都积极响应,深入到上海各区域的社区一线进行采样检测。据了解,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共派遣医技护团队 111 人次,完成采样 33491 人次,完成次密接上门核酸采样 4053 人次,协助小区居民试纸检测问题指导近 1200 人次。

实际上,在 2020 年的武汉疫情期间,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武汉检验中心等十余家第三方机构就一同承接了武汉每日病例监测量的 90%,彼时平安还派遣了基于 5G 技术开发的移动 CT 影像车驰援武汉多处方舱医院。

由于「奥密克戎」传播性极强,即便是大面积封控后要实现社会面清零也需要耐心和时间,参考城市体量相对小一些的吉林市,也是通过 37 天的连续作战和近一个月的全域静态管理才实现社会面清零。

这种背景下,保障民生和抗击疫情同样艰巨。在这条战线上,民营企业同样没有缺席。

近日,阿里、美团、拼多多、京东等多家电商平台积极参与到「保供」的民生大事之中,一方面在全国范围紧急调拨所需物资,同时还从附近城市调配数千名保供人员,保障运输和派送服务正常运转。

在保障百姓「饭桌」的同时,由于大量医疗资源被抽调到疫情防控中,其他日常问诊的供需矛盾凸显,为了缓解这一情况,平安健康开启线上通道,为居民提供 7*24 小时无偿在线问诊服务,据了解自上海疫情爆发以来,平安健康 App 的日均接诊量较平时增加了 20% 以上,慢病患者在家里也可以实现在线问诊、购药及配送上门的服务。

抗疫要紧,保障民生同样不易,但「立体战疫」最难的可能还是「城市核心功能运转」这最后一条战线。

这场仗,难就难在既要尽快控制疫情,还要保持城市核心功能运转,最小化疫情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如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汽车产业链,正积极运筹,各家车企尽一切努力保障运作。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不能断档,而平安作为在上海设立第二总部的大型金融机构,其各项金融业务也全面参与到抗疫防线之中。

疫情期间,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新冠责任赠险两度上线,延续领取,截至目前,已为超 17 万名上海巿民添加保障。数据显示,3 月以来,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理赔及生存给付约 12 万件,总金额约 6.07 亿。其中闪赔占比近 4 成,最快赔付 1.58 分钟,理赔及服务效率未见明显影响。

3 月 28 日,当上海市政府宣布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将先行实施封控时,平安资管核心关键岗位人员"逆行"陆家嘴、驻场保障交易服务,疫情期间线上的调研、访谈、路演没有停摆。

与此同时,为了给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中小微企业纾困,平安银行上海分行针对多个受影响行业推出稳链保供举措,截至目前,汽融救济业务累计出账超 3 亿元,涉及全国各地经销商超过 51 户,为小微企业主提供无还本续贷业务累计发放超 1.5 亿元,办理贷款延期超 1750 万元。平安消费金融、平安普惠等业务也都上海地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客户推出相应的支持举措。

经济运作是一台紧密嵌合的机器,能多开工一家企业,经济的负面影响就降低一分,冬天里少倒下一家小微企业,也意味着降低失业率,保护春天到来时的生产与消费。

02

「服务不断档」的能力与启示

学者杰里·波拉斯认为,在预测未来方面,卓越的企业并不比平庸的企业做得更好,卓越企业拥有的是「为无法预测的事情做好准备的能力」。

是的,尽管疫情对各行业造成的冲击不尽相同,但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卓越的企业,它们不但能在非常时期有条不紊地保持运作,还能够集结力量向外部施以援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种「服务不断档」的能力源自于长期的筹谋与布局。

比如,据财联社报道,美团支援上海的自动配送车队已进入到复旦大学、瑞金医院等多个高校、医院和社区场景,累计配送订单超过 1 万单,单车能够承担超 200 份餐盒配送,十分适合这些人群密集,保供压力大的场景。

实际上美团在 2016 年就开始了无人配送车的自研立项,经过多年投入,以及在前几次疫情散发地区的试运行,现在已经成为十分可观的运力补充。

又以在抗疫的各条战线上都十分活跃的中国平安为例,这家大型集团在 2020 年初的疫情爆发时,旗下平安科技便迅速推出云桌面、VPN 和快乐平安 App 等远程办公工具,全面保障经营生产 7*24 小时的各项办公需求,集团数十万员工无缝切换到远程办公模式。

工具箱只是表层应用,根源则来自于平安铺陈十数年,累计投入近千亿元人民币的科技转型。

无论是保险业务的智能定损、线上秒赔;银行业务的线上授信、审核;医疗业务的移动 CT 影像设备、AskBob 智能问诊;以及智慧城市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的复工复产、疫情预测平台,繁茂生态的底层离不开 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

一个更加直观的侧写是,2020 年初疫情爆发,但平安的年报却比往年提前了 22 天发布,这份 342 页的年报包含了近 30 家成员公司的数据汇总,不容有错,但平安的年报发布时间甚至早于花旗集团等国际金融巨头以及腾讯、阿里等互联网科技企业。

平安能够做到的原因,在于全集团贯彻执行的「全面数据化经营」战略——通过对公司经营管理所涉及的人、事、物进行数据颗粒化、标签化、结构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保持决策的敏捷。

这家国民印象中的「保险企业」,其实早已升级为全球领先的「综合金融 + 医疗健康」集团。

「达则兼济天下」,能够在疫情之中主动作为的企业,都离不开其抵抗不确定性、高效运作的基础底座。

03

企业的人民初心,中国商业的内涵

90 年代末,管理学大师吉姆·柯林斯提出「基业长青」理念,他在对沃尔玛、迪士尼、花旗等十余家常年保持在行业第一流水准的顶级企业深入研究后认为,建立卓越企业关键的第一步在于「清楚地表明一种核心理念」,并进一步在书中补充,「让你与众不同的不是你的信仰本身,而是你相信的程度」。

伟大的企业跟随时代不断变革,却始终传递着清晰的核心理念。

上世纪 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深圳的经济活力被迅速激发,蛇口工业区大量企业拔地而起,但工业区里面经常会发生一些生产事故导致工人受伤,无法继续工作,这就使得整个园区都有为员工提供保障的共性需求。但是当时的中国保险业才刚刚起步,普遍运作不规范、资金统筹效率低,而且市面上只有极少数的公司和产品选择。

正是因为意识到人民有这样的需求,平安保险在创始人、创办人马明哲等的推动下,克服重重困难创办起来。经过 34 年的发展,中国平安逐步成长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而其「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国家、回馈社会的发展逻辑始终如一。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平安集团累计捐款捐物逾 1.8 亿元支援全国各地抗疫;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客户及一线医疗机构提供逾 180 亿资金支持;通过绿色理赔、特案预赔,提供线上全流程保单等创新服务,并紧急扩展保险责任,守护广大客户平安。2022 年,平安向香港捐赠 1000 万防疫物资,向深圳超 7 万名防疫一线工作志愿者、15 万名卫生健康系统工作者提供专属风险保障。

这场仍在持续的疫情,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商业的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太平洋房屋是上海本地最大的中介机构,在疫情封控期间,公司的数千名房产经纪人原地切换为社区服务义工,规模化、高效率地服务着上百个社区,从社区终端的物资配送,核酸检测时的秩序维持,再到透析病人的转运、特殊人群的点对点照护等等均有涉及,公司还响应政府号召,提供了改建中的新总部大楼作为容纳三千张床位的临时方舱。

绿地集团旗下在上海市的所有酒店几乎都投入战「疫」,或成为集中医学观察点、或接待医务人员,提供客房数 4000 余间,累计接待隔离留观人员超 17.6 万人次,覆盖各个区域。

在这些大公司之外,我们还了解到一家名为盈兹无纺布的上海本地企业,即便有超过六成的员工处在封控区隔离,剩下的十几名员工仍然在产线上日夜不停地连轴转,其中大部分产能都是作为成人纸尿布的主要原料,经过下游生产企业再运送到全国的防疫部门——对于每天要穿着隔离服的「大白」们来说,成人纸尿布也是必需装备。

企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其各种业务的开展无法脱离社会环境而展开。根据腾讯研究院的梳理,对于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论早在 1924 年就已经开始并且持续至今,从大公司的实践层面来看,一个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在不断拓宽,企业所遵循的市场商业原则呈现出与社会原则相融合的趋势。

比如苹果提出要在 2030 年实现碳中和,更激进的微软甚至提出要到 2050 年,把成立 75 年以来制造的碳都予以「消灭」,这些都被视作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动尝试,但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将商业经营与社会责任「分而治之」,逻辑上类似于「先赚钱,再弥补」,没有在源头上将两者进行统合。

平安等中国企业在商业经营与社会价值的整合上,走出了不同于外国企业的尝试——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企业选择的是躬身入局,在捐款捐物等基础公益上积极运筹,并结合自身业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金融、抗击疫情等重大工程上全方位履行社会责任。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上半场」,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深圳速度」,是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高效配置,那么在疫情之中我们所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创造社会价值」再向前推了一步。

就像平安 2021 年年报致辞中所提到的,「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平安能走多远,取决于平安文化基因的传承多久远。我们坚信,中国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背后必然有一批杰出的民族企业作为支撑,平安有志于成为其中之一。」

这并非理想主义,而是当下中国商业正在思考并努力推动的现实。持续地服务客户、服务实体、服务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成就商业本身。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打赏

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