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王石没能“拯救”燕之屋。
近日,号称“燕窝第一股”的燕之屋(01497.HK)披露了最新财报,其中显示,2024年全年实现营收20.5亿元,同比增长4.37%;净利润为1.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4.18%。
这是燕之屋近五年以来首次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形。2021年至2023年,燕之屋的净利润分别为1.64亿元、1.88亿元、1.9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4.81%、14.42%、4.93%。
与此同时,燕之屋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截至4月23日收盘,其股价报6.53港元,相较于去年7月的高点,累计跌幅已达57.4%,相较于IPO发行价(9.7港元)下跌32.7%,总市值缩水至30.4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前不久,燕之屋高调官宣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成为其最新产品——“全球首款男人燕窝”总裁碗燕的品牌代言人,引起市场关注及讨论。
这款总裁碗燕的售价高达3168元,但截至4月22日,在燕之屋天猫官方旗舰店上,这款总裁碗燕的销量颇为惨淡,仅有65人付款。
据燕之屋官网介绍,“总裁款”碗燕由燕之屋携手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开发,融合燕窝、铁皮石斛、长白人参、蛹虫草、茯苓、肉苁蓉、杜仲雄花、鲜白茅根八种原料,统一零售价3168元/盒,一盒共有6碗,折算后的单碗均价为528元。
除了王石以外,燕之屋还签约了巩俐、王一博等国民级代言人,连续三年冠名《中国诗词大会》。在此之前,燕之屋还签约刘嘉玲、林志玲、赵丽颖、金晨等顶流明星,由此可见,燕之屋在营销上可谓是一掷千金。
这一系列操作反映到财报上,燕之屋的销售及经销开支逐年增长。2021年至2023年燕之屋的销售及经销开支分别为3.99亿元、5.04亿元和5.63亿元,2024年更是达到6.71亿元,占营收的比重高达32.7%。这也是燕之屋“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
然而,如此巨大的营销投入并未带来对应的营收增长。2024年纯燕窝产品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仅为0.06%,增速显著放缓。
据财报显示,燕之屋的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纯燕窝产品、燕窝+及+燕窝产品,以及其他产品。其中,纯燕窝产品包括碗燕、鲜炖燕、瓶装燕窝和干燕窝,2024年其销售收入为17.95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87.6%,占据主导地位。
燕之屋的销售渠道主要为线上财报显示,2024年线上销售收入为12.4亿元,占总营收的60.49%。2024年线上销售毛利率为45.33%,较2023年的46.2%下降0.87个百分点。
高度依赖线上渠道也导致燕之屋的销售费用居高不下,其依赖头部主播带货和平台流量采买,导致促销费用激增。另外,dy等新兴线上渠道的低利润率(不足传统渠道一半)进一步稀释了燕之屋的盈利。
与销售费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燕之屋2024年研发开支仅为2854万元,同比增加8.19%。由此可见,燕之屋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显得略微单薄。
另外,燕之屋的库存风险也在上升,意味着,燕窝产品似乎卖不动了。
财报显示,近三年来,燕之屋的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逐年上升,而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则逐年下降。2024年,燕之屋的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23.83天、15.42天和22.46天。
这反映出,燕之屋的库存风险上升,且对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有所减弱,同时对上游供应链的议价能力亦有所削弱。
一系列隐忧的背后,燕之屋的赛道竞争格局愈发激烈,燕之屋的行业龙头地位正面临双重冲击。
一方面,重营销、轻研发的背景下,燕窝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对手通过降价争夺市场,小仙炖通过鲜炖燕窝差异化突围,自2014年首创鲜炖燕窝品类以来,小仙炖连续8年占据全国销量第一。
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更加关注性价比,电商平台上45ml即食燕窝价格已跌破20元,燕窝的高端形象逐渐受到质疑,“智商税”标签让高端燕窝产品的需求减弱。但是燕之屋的问题更多在于自身。
众所周知,燕窝一直是一种高档保健食品。燕之屋精准抓住了中产贵妇的“身份象征”心理。2008年,燕之屋斥重金邀请刘嘉玲代言:“吃燕窝,我只选燕之屋碗燕”,这让燕之屋成为贵妇圈的偏爱之一。
依靠中产贵妇的支持,燕之屋成功在港交所敲钟,拿下“燕窝第一股”。
2023年财报披露,燕之屋为突破年轻人市场,首次采用双品牌代言人的品牌战略。除赵丽颖外,还聘请了金晨担任品牌代言人。
但近年来,关于燕窝是否为“智商税”的讨论也层出不穷。所谓燕窝,主要是金丝燕筑巢时从口腔中分泌的一种胶质唾液。它在干燥状态下约有50%的蛋白质,30%的碳水化合物,10%的杂质或矿物质,另含一种物质叫唾液酸(Sialic acid)。
据测试机构和专业实验室论证,燕窝主要由胶原蛋白和氨基酸等成分组成,虽然蛋白含量较高,但远算不上优质蛋白,如果需要补充倒不如直接吃颗鸡蛋。另外,燕窝中的唾液酸,人体肝脏内也能自然合成,并不需要通过饮食才能摄入。
伊利诺伊理工大学食品加工工程硕士、注册营养师、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钱程曾直言,商家宣传的燕窝保健作用,并没有实际科学证据支撑。而且,燕窝还有很大的食品安全风险,比如重金属污染、过敏风险等。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曾表示,燕窝中活性成分的功效目前还停留在动物实验水平,对人类益处更多停留在心理和社会层面上。
另据《2019年中国燕窝行业白皮书》,燕窝的目标消费群体中25-34岁之间的年轻人占比达52%,如果按消费量进行计算,2022年中国内地消费者吃掉了全球70%的燕窝产品。